版次:12 作者:王敏
4月13日,由宁夏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宁夏昆虫馆主办、银川河东机场海关协办的以“严防外来物种入侵,筑牢国门生物安全屏障”为主题的宣传活动举行。活动通过实物标本展示、专家讲解和互动问答,为大家讲解和科普外来物种入侵的隐秘威胁。宁夏昆虫馆馆长刘浩作为主讲人,结合宁夏地区的实际案例,深度剖析了几种危害严重的农林外来入侵昆虫,并呼吁公众共同筑牢生物安全屏障。
筑牢生物安全屏障
活动开幕式上,银川河东机场海关副关长张爱琛以一则案例切入主题:一名旅客曾试图将境外甲虫藏匿于行李箱夹层携带入境,被海关当场查获。“这类看似新奇的‘异宠’,实则是生态系统的定时炸弹。”她强调,《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明确规定,除犬猫外的所有活动物均禁止携带入境。而宁夏昆虫馆馆长刘浩则通过一组数据揭示了问题的严峻性:“近十年我国新增外来入侵物种超30种,平均每年增幅达3.4%,其中昆虫类占比超过60%。”
在宁夏昆虫馆的标本陈列区,刘浩指着一排昆虫标本向参观者介绍:“这些看似微小的生命,可能摧毁整片森林,让万亩良田严重减产。”他以五种在宁夏造成显著危害的农林外来入侵昆虫为例,为大家讲解了一系列生动而详细的生态保卫知识。
臭椿树的隐形“蛀虫”
沟眶象
“这头身披黑褐色甲壳的小家伙,是宁夏林木的头号威胁之一。”刘浩指着展柜中沟眶象的标本说道。这种原产于东亚的昆虫,幼虫在地下蛀食臭椿树根系,导致树势衰弱甚至成片死亡。在中卫市沙坡头区和石嘴山市大武口区,超过70%的臭椿林曾遭受其侵害。“我们创新采用了树干绑扎捕虫网的方式,像给树木穿上‘防护甲’。”刘浩展示的防治照片中,网格密布的捕虫网上沾满成虫,“大武口区实现捕虫网全覆盖后,虫口密度下降了58%。”
水稻的致命威胁
稻水象甲
“水稻象甲是鞘翅目象甲科昆虫,全国检疫性害虫。成虫取食水稻叶片,幼虫啃食稻根,可造成水稻减产15%~20%,严重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刘浩指着展柜中布满白色啃痕的水稻叶片说,如今,在受水稻象甲危害地区,农业部门通过专项应急资金支持的专业化无人机喷防,配合水位调控等农艺措施,有效将危害面积大幅缩减。
设施农业害虫
西花蓟马
在蔬菜大棚模型前,刘浩用显微镜展示了西花蓟马的显微影像:“这种体长仅1毫米的害虫,能通过口器刺吸传播病毒,导致番茄、辣椒等作物减产30%~50%。”针对其隐蔽性强、抗药性高的特点,宁夏农林科学院研发出“生物导弹”技术——利用传粉昆虫携带病原微生物精准杀灭蓟马,配合捕食螨的地上地下联合防控,使防治效率提升至82%。
一夜飞行100公里的“粮食杀手”
草地贪夜蛾
最后,刘浩将目光投向展板:“这种能一夜飞行100公里的‘粮食杀手’,2019年传入我国后,对玉米等作物的威胁堪比蝗灾。”宁夏通过高空测报灯、性诱剂组成的立体监测网,结合迷向剂干扰交配等绿色防控技术,在迁飞通道上筑起防线。
果农的噩梦
苹果蠹蛾
展板上腐烂的苹果特写照片令人触目惊心,这正是苹果蠹蛾的“杰作”。这种被列为我国重大检疫性有害生物的昆虫,自2008年入侵宁夏后,疫情范围以每年12%的速度扩张。“幼虫蛀入果实后,苹果会提前脱落或内部腐烂,经济损失最高可达果园产值的80%。”刘浩介绍,宁夏建立的145个固定监测点和1097个诱捕器织就天网,结合疫情周报制度,2022年成功将虫果率控制在0.3%以下。
人人成为生态哨兵
活动中,银川河东机场海关旅检科工作人员通过查获的异宠标本,重申了生物安全法规:除犬猫外,所有活体动物禁止携带入境,包括干燥标本也需申报检疫。刘浩也总结道:“每个旅客都是国门生物安全的守护者。当我们拒绝携带任何昆虫、谨慎处理入境物品时,就是在保护这片土地上的每一株作物、每一片森林。”
活动结束时,参加活动的学生们在留言墙上写下感悟:“原来守法不仅关乎人类,更关乎整个生态系统的未来。”这场融合科学知识与法治教育的活动,如同投入水面的石子,将生物安全的涟漪扩散向更广阔的公众认知领域。正如刘浩所言:“防范外来物种入侵没有旁观者,只有人人成为生态哨兵,才能筑牢这道看不见的国门屏障。”
记者 王敏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