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地考古:探寻古代文明的密码

版次:14 作者:王敏

墓地考古是考古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它通过科学的方法对古代墓葬进行研究,揭示古代社会的丧葬习俗、社会结构以及文化信仰。今天让我们通过几本考古书籍,一起走进墓地考古的世界,了解其背后的科学方法和重要发现。‌

了解古代社会的“时空胶囊”

墓地考古通过墓葬形制、器物组合与空间布局,重构古代社会的阶层、信仰与文化网络。例如,据《江陵九店东周墓》(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一书介绍,湖北江陵九店墓地中,战国楚墓以南北向为主,贵族墓普遍带有台阶式墓道,随葬青铜礼器组合严格遵循“鼎簋相配”制度,印证了《周礼》中“天子九鼎,诸侯七鼎”的等级规范。而平民墓仅见陶豆、陶罐,这种差异直观反映了楚国的礼制秩序。

还有,在《殷墟妇好墓》(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一书中,人们能看到商代贵族墓葬的“事死如生”观念:妇好墓(编号M5)的椁室被分割为棺室与四个边箱,分别放置青铜器、玉器、骨器和殉人,模拟生前居所的“前堂后寝”格局。墓中出土的755件玉器,经矿物学检测,证实原料来自新疆和田,证明早在公元前13世纪,中原与西域已存在远程贸易网络。

透视遗址、文物的“文明切片”

现代墓地考古已形成多学科协作的技术体系。例如,《秦始皇帝陵园考古报告(2001-2003)》(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编著)一书中,详细记录了在秦始皇帝陵考古中遥感与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应用的突破:通过高光谱成像,在封土堆东侧发现30处异常区域,推测为陪葬坑;而电阻率扫描则揭示了地宫墓室未被盗掘的关键证据——汞含量异常区与《史记》中“以水银为百川江河”的记载高度吻合。

DNA技术的应用更掀开古代人群迁徙的神秘面纱。例如,据《内蒙古大堡山墓地人骨研究》(张旭著)一书对夏家店下层文化的人群线粒体分析显示,该族群同时携带东亚C单倍型与北亚A单倍型基因,证明4000年前的西辽河流域已是农耕与游牧文明的交汇地带。而《考古》2021年第8期发表的《宁夏彭阳县姚河塬西周遗址》一文中介绍,姚河塬遗址出土的青铜车马器,其轮毂采用榫卯结构,经CT扫描发现内部暗藏空腔,可能用于减震——这种精妙设计与两周时期中原车马具截然不同,暗示了西北边地与欧亚草原的技术交流。

发现墓葬中的“文化密码”

考古发掘常在不经意间颠覆过往认知。宁夏固原南塬隋唐墓地的发现便是典型例证。据《固原新区南塬墓地发掘报告》(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一书介绍,M33号墓出土的鎏金银壶,壶身浮雕特洛伊战争场景,经X射线荧光检测,银料源自波斯萨珊王朝,而铸造工艺却带有鲜卑族金属捶揲技法。而墓志记载墓主史射勿为粟特人后裔,却官至隋朝正四品骠骑将军,这改写了当时学界对古时胡人在中原政权地位的认知。

还有,据《新疆考古记》一书介绍,在一座距今3800年的墓葬中,干尸头戴插羽毡帽,棺木形似倒扣的独木舟,随葬的小麦与黍粒经碳十四测定,证实为东亚最早的小麦栽培实例。而墓主人DNA中的高加索人种特征,将欧亚大陆东西方人群的接触史提前了1000年,成为“史前丝绸之路”存在的铁证。

记者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