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牧式读书

版次:16 作者:李泱

周末的阅海湖畔麇集了很多游客,难得的好天气里,人们总希望能到视野宽阔、风景明丽的去处,找到类似郊游的雅趣。傍晚前的湖面云霞弥漫、如烟如雾,沙洲栖息着的红嘴鸥妍丽可爱,远处花开朵朵,春天处处破茧而出,一扫残冬之寂寥。对我而言,这倒是读书的好去处。

数年实践经验告诉我,最适合读书的地方从来不在室内,而是书房或图书馆以外的任何地方。这一发现缘于上中学时考前突击背诵,室外清冷的阵风,摇曳的树枝,阳光直晃晃在书页上跃动着,洋流季风图突然转动起来,古战场上万马奔腾似在耳旁,就是那些文言文也似乎在周遭景色中找得到映照。后来的经历中,发现只有场所的变换与混搭,让读书这件事看起来不再刻板,才能寻得读书的妙趣。比如在陌生城市摇晃的车内,边看陈冲《猫鱼》边欣赏窗外景致,车很慢,时间也很慢,没有目的地,仿佛行进于一个不断切换舞美的剧组轨道中;在等候奶茶时,就着空气中弥漫着的淡淡茶香看《流动的盛宴》,体会海明威那些用词精准质感浮凸的描写;在户外露营地的帐篷内看《加缪手记》,分辨那些认真又戏谑的人生体悟;在夕照的览山公园,远处弹唱歌手被风吹得跑音的曲调,契合手边班宇《冬泳》的东北幽默风格;还有在停车场读博尔赫斯,在山巅看陀思妥耶夫斯基,蹲在马路牙子上看黑塞。

朋友们聚在一处常常谈及记忆衰退的问题,大家不知何时开始认真用记事簿记下忽而闪现的灵感或要事,但对我而言例外的是,每当重读一本书时,如刻舟求剑,那些熟悉的段落能让我记起上一次阅读的地点,和彼时的景致与微风,风将时间的味道吹至此刻,而此刻的我对比上次的情境,总能从中拾捡到新的感悟,我晓得那源于经验的拨云见雾。

书籍在敲定的那一刻就已经保持了恒定,但人的经验是持续组织和再组织的,不同的经验匹配相同的文字,已不再是简单的描摹经验,而是从中再生。像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在那些随遇而安的地点,用手触摸风信,打开书本任思绪驰骋其中。

翁贝托·埃科说:“我一直鼓励年轻人读书,因为这是一条拓展记忆容量、极大地丰富个性的理想途径,那么,到生命的终点,你就体会了无数种人生,这是项了不起的特权。”所以我一直在想,既然是体会别样人生,怎可将读书环境置于传统地理经纬中,要在混搭和游浪中捕捉契合其气质的味道,在城市肌理和近郊寻找出寄托心灵的胜地,让书籍也有自己的纪年和刻度,借由书本的媒介,和作者畅通心流,该是每个读书人梦寐以求达到的境界吧。

李泱(宁夏银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