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验室到宠物箱

年轻人迷上会“思考”的黏菌

版次:10 作者:吴璇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满足于猫狗这样的“常规”宠物,转而青睐形态各异的异宠。有人喜欢爬宠,有人钟情节肢动物,还有人偏爱昆虫,而银川小伙张成饲养的宠物则更为独特——黏菌。

1网上邂逅:领略神奇的“智慧生命”

“黏菌原本是实验室里才能见到的微生物,因为网络传播而走红,现在已成为一种流行的小众宠物。”张成介绍道,不仅是生物爱好者,越来越多普通人也开始把它当宠物养。

张成解释说,黏菌是一种奇特生物,既非动物也非植物或真菌,而是属于原生生物界的特殊类群。他与黏菌的缘分始于2023年冬夜的一次网络“冲浪”。当时社交媒体上有人发的一组黏菌子实体的照片吸引了他:橙黄色绒泡菌如珊瑚绽放,发网菌的网状孢丝似蛛网般精致。“这些黏菌形成的图案美得惊人,还能在迷宫中找到最短路径,简直就是大自然的奇迹!”张成回忆道。

更让他着迷的是黏菌展现的“智能行为”:这些没有神经系统的单细胞生物,能通过集体行动完成路径优化、避开障碍等复杂任务。“黏菌虽无大脑,却是天生的道路规划专家。”张成感慨道。这让他开始重新思考生命的定义——“智慧或许可以不依赖大脑,而是源于群体协作与环境适应能力。”

2饲养黏菌:微观世界的治愈与探索之旅

在饲养过程中,张成获得了与众不同的乐趣。他介绍,营养期的黏菌如同“流动的果冻”,能像变形虫般伸缩变形;繁殖期则会形成柱状、伞状等子实体,颜色由亮橙转为深紫,宛如天然艺术品。若在培养皿中设置迷宫,还能观察它们自主规划路径、连接食物源的有趣行为。

黏菌独特的形态和色彩也为张成的艺术创作提供了灵感。“可以拍摄微距照片合成‘黏菌宇宙’,或用树脂封存子实体制作首饰。”张成说。日常观察黏菌的形态变化同样充满乐趣,让人沉浸其中,时间会过得特别快,快到让人忘却烦恼。

3饲养秘籍:从小白到达人的进阶之路

黏菌有趣,饲养过程却并不简单,为了给黏菌提供理想的生存环境,张成总结出了一些经验。

首先是获取黏菌。张成说,网上有很多教程教大家如何从野外获得黏菌,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从网上购买现成的培养皿和培养基来培养黏菌更为现实。

在培养黏菌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环境的控制,黏菌对温度和湿度都有要求,所以最好把培养皿放在恒温箱中,保证温度在20℃~25℃之间,湿度在70%~80%之间。“这其实就是在模拟森林的环境,让黏菌能够在最真实的环境里健康成长。”他说。

“此外,黏菌的营养供给也必不可少,在自然界中,黏菌需要多种不同的食物来源,但在人工饲养的环境下,一般会用燕麦片、酵母粉等制作培养基,来代替黏菌在自然界中的食物来源。”张成说,这些都准备好之后,就可以拿着纸和笔,每天观察黏菌的生长过程了,特别好玩。

4安全守则:与“萌宠”相处要有底线

当然,在张成看来,黏菌作为一种特殊的生物,虽然没听说过有什么大的危害,但在饲养的过程中,还是要注意遵守安全规范。

“饲养黏菌,无菌操作是最基本的要求。”张成说,他每次买来新的黏菌后,都要先用酒精擦拭双手和工具,并把培养基放在高压锅中蒸煮15分钟,用高温来杀死隐藏的细菌。此外,黏菌的培养皿要远离化学物,饲养区必须远离清洁剂、香水等挥发性物品,就连水也要用蒸馏水,以避免化学物质干扰。

除了无菌操作,还要注意自我保护,在操作的时候要全程佩戴手套,结束后要用洗手液反复清洗双手,防止过敏。“还有,要考虑到对生态的危害,不能随意丢弃黏菌,尤其是从野外采集来的黏菌样本,一旦不想养了,一定要通过高温灭菌,把黏菌本身和它的培养基全都处理掉。”张成说。

如今,张成已成功培育出绒泡菌、发网菌等多种黏菌。“黏菌让我领悟到,生命竟能如此简单又如此复杂。”他由衷感慨。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张成选择用一捧琼脂、一抹菌丝与时间对话,与自然共鸣。“下一步,我计划制作黏菌子实体标本,让更多人看见生命的另一种可能。”他充满期待地说。

记者 吴璇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