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香中,遇见彼此

版次:11 作者:吴璇

4月20日下午,多位书店主理人、文化从业者齐聚怀远城市书房,就“城市为什么需要书店”这个主题展开畅谈,怀远书房主理人马玲在分享时提到,书店为城市保留了一种诗意的可能,哪怕是开在烟火闹市,只要走到这里就可以安静下来。活动中,记者分别采访了三位爱读书的市民,来听听她们在书香中所收获的那些快乐和希望。

严心雨 读书架起沟通的桥梁

作为河姆渡书店的一名策划人员,严心雨因热爱阅读与分享,在书店结识了不同年龄段的读者,也收获了难忘的友谊。

对于小朋友来说,严心雨是位“知心姐姐”。她常在书店的手工课、桌游或阅读课上,用生动有趣的方式讲述宇宙行星、历史故事。除了孩子们,经常来书店参加活动的还有一位80岁的老人,令严心雨印象深刻。老人会经常和严心雨聊工作、聊生活。“与老人们的交流,让我学会用更豁达的心态看待生活。”严心雨说。

在严心雨看来,阅读不仅填补了她生活中的无聊,还让她认识了不少同样爱读书的朋友。“作为一名书店的工作人员,我能感受到喜爱读书所带来的那种认同,这种认同让人们能够打破年龄和身份的界限,我想这就是书店存在的意义之一吧。”严心雨说。

苏乔木 书店带来温暖与包容

苏乔木习惯“躲”在文字背后,直到结识了一些书友,生活不知不觉改变了。

最初,她和书友们只是隔着屏幕分享喜欢书单,直到在银川市新闻传媒中心壹度读书沙龙的现场,才第一次“见到彼此”。那天之后,她将平时常去的蔷薇书店变成了她和书友们的交流分享地,在这里,大家一起聊书中的故事,也聊生活的琐碎。其中一位书友与苏乔木交换了书籍,“我的《科幻世界》换来了她的《博物》,她推荐的《大淖记事》让我重新认识文字的趣味。”她说。

而随着书友之间的互动,苏乔木也渐渐明白,阅读不仅是独处的享受,更是连接不同人生的桥梁。“我们分享同一本书的感悟,也在字里行间读懂彼此的境遇。”在苏乔木看来,书店像一扇门,推开后是温暖而包容的世界。

韩晓洋 在文字的磁场中找到归属感

韩晓洋是“银川雪国读书会”的创办者,两个月前,他怀揣着“让阅读不再孤独”的初心,组织发起了这个读书会。第一次讨论《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时,三位书友围坐在一起,从书中角色聊到各自的人生,四个小时的畅谈,不同年代出生者的思想碰撞,让他真切感受到:书籍是时间的切片,阅读是心灵的共鸣。

后来,在一家书店组织的书籍讨论会上,他见到有职业是律师的书友从法律视角剖析人性,有外地书友跨越百里赴书香之约,有在宁东工作的上班族分享每日通勤途中的阅读感悟。那一刻,他忽然明白,读书会的意义不仅在于分享书籍,更在于让不同职业、不同身份的人,在文字的磁场中找到归属感。

记者 吴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