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8 作者:李振文
写在前面——
如今的银川,城与乡各美其美,一边是品质城市,一边是田园沃野,城乡之间产业相融、发展同频。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推进,独具魅力的乡村,成为人们心中一道多彩风景。“寻乡”系列报道,走进那些美丽的塞上乡村,记录和书写一个个生动的乡村故事。
细看金贵镇地域图,整体形状竟有点像它名称的拼音首字母“J”。上面那一条小短横,左边伸入贺兰县城驻地习岗镇,右端靠依着汤汤流淌的母亲河——黄河;而短横下的那道弯钩,则依临着兴庆区划出一道长长的弧线,尾端指向不远处的银川城区,绵延伸展的北京路延伸段从弯钩的最尖端穿过。
贵气满满的名字
从银川开车不到半个小时,就来到了金贵镇。
金贵镇位于贺兰县东南部,毗邻银川城东,与兴庆区通贵乡、掌政镇和大新镇接壤,北邻贺兰县习岗镇。距离银川城区不过10公里。
金贵堡老街,如今已是银川的一处挺热门的网红打卡地。走在整齐有致的街区里,人流穿梭,来往络绎,金贵堡老集,“70、80回忆小镇”……一处处精心打造的特色之地,透显着这里亲切而浓郁的烟火气、文化气。
金贵,这个名称中即有“金”亦宝“贵”的乡镇,一听就贵气满满。虽然事实上,与银川地域内许多堡寨地名一样,它历史的源头是一个古时的人名。
金贵镇得名于辖域内的“金贵堡”。这是座建于明代的堡寨,为明代宁夏卫十一堡之一,因(明)弘治年间有名金贵者,在此率人筑堡屯田而得名。因地域内保姓居民居多,又称保家户。20世纪30年代末期,保家户人口逐渐密集,影响日益扩大,于是这一地区就被统称为金贵堡。1941年,宁夏县改为贺兰县,金贵为贺兰第二乡。
新中国成立后,1958年建前锋公社,1959年易名为金贵人民公社,1983年复为金贵乡,1985年改置金贵镇。截至2025年,金贵镇镇域总面积约124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160个自然村,镇人民政府驻联星村,全镇户籍人口约4万人。
古老厚重的历史
源于古老名称的金贵镇,也是当真的古老而厚重。
相传西汉始开的汉延渠,以及清代开凿的惠农渠,由金贵镇穿境而过;亲切的母亲河——黄河,从镇域东部缓缓流过,润泽着这片塞上厚土。
金贵镇地域内曾有个村落叫王澄村(后并入红星村),明弘冶《宁夏新志》中记载的古渡口“黄沙渡”——“城东北四十里,元昊时旧渡名”,推考证即在今王澄村东或(兴庆区)掌政镇横城村。“黄沙漠漠浩无垠,古渡年来客问津……风生滩渚波光渺,雨打汀洲草色新。”明庆靖王朱栴诗中的“黄沙古渡”,至今读来,都如在眼前。
王澄,同样是个源于人名的老地名,得名于明代的军事屯堡——王澄堡。今天金贵镇有名的宏佛塔,即俗称王澄塔。
2025年4月29日,百余件西夏时期精品文物齐聚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亮相《贺兰山下“桃花石”——西夏文物精品展》,引发关注。展览中,两块珍贵的西夏文木雕印版被放置在独立的展柜中,它们即出土自宁夏的宏佛塔。
宏佛塔始建于西夏晚期。如今当你走近这座古塔,仍会被它独特的外形结构吸引。宏佛塔是仿木构八角楼阁式与十字折角座覆钵式形制的复合体砖塔。将八角形楼阁式与覆钵式两种古塔形式合于一身,这在我国佛塔中堪称少见。
1991年,文物部门对宏佛塔进行了保护性拆卸修复。塔中出土了大批珍贵文物,被列为199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这些珍贵文物包括彩绘绢质画,彩绘泥塑、木雕造像,2000余块西夏文木雕版,以及小木塔、木简、西夏文残绢、瓷钵、瓷珠、建筑构件等。其中的西夏文字雕版,版面平整,文字清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字雕版。
可以说,宏佛塔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是历史的见证。塔的构造形制、建筑材料及装藏物都反映了宋辽时期我国西北地区多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的史实。
宁夏首个机场曾座落于此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的是,90余年前,宁夏第一个飞机场就在金贵辟建。
清雍政七年(1729年)通智开浚惠农渠之后,招民屯垦。新置诸堡中,民众感念通智之功,将堡名冠以“通”字,形成“通字八堡”,通昌堡为其一,也即今日金贵镇的通昌村。
1933年,宁夏制订发展航空业计划。次年,组织兵工、民工在通昌堡的黄河西岸平整碾压沙滩,修建机场。1934年6月,开辟兰宁航线(支线),首架班机在通昌机场降落。
然而,当年的通昌机场因为是草草修建,地势低洼,常有积水。加之地方偏僻,交通不便,机组人员及乘客只能乘牛车、毛驴车奔波来往。航班运行几趟之后,机组人员即提出另建要求,遂于次年10月在银川另建新城机场。
走过悠悠时光,在厚重的历史之上,今天的金贵镇已是真正的身生双翼、展翅起飞,开启全新的现代化发展。区域内交通纵横,贺兰山路、银通公路等横穿东西,新京藏高速、滨河大道等纵贯南北,距银川河东国际机场约20公里,距银川汽车南站约12公里,有公交赶集专线直接银川城区,交通发达,出行便利,已全面融入银川市“半小时经济圈”。
记者 李振文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