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马车,从西周缓缓驶来

“八鸾玱玱——姚河塬西周遗址马车复原展”展出中

版次:11 作者:王敏

4月28日,由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指导,宁夏固原博物馆、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宁夏文化产业协会文博专委会、西部机场集团宁夏机场有限公司承办的“八鸾玱玱——姚河塬西周遗址马车复原展”在银川河东国际机场正式拉开帷幕。此次展览是西周马车文化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姚河塬西周遗址考古成果的一次生动呈现。展览将持续至6月30日,为广大观众带来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盛宴。

古人匠心 震撼再现

步入展厅,仿佛穿越回了西周时期。展览以“千里之行 西周的马车”、“获邑煌煌 姚河塬西周遗址”、“匠心独运 古代马车的复原”三个部分,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西周马车的辉煌与匠心。

展厅内,复原的西周马车静静伫立,仿佛在诉说着久远的历史。木质轮舆与青铜构件的完美结合,展现了当时高超的制造工艺。车体结构精巧,榫卯连接紧密,体现了周代造车技艺的精湛。车饰纹样精美,不仅是装饰,更是礼制符号的表达。这些纹样,记录着西周时期的社会等级和礼仪制度。

展览现场,观众络绎不绝。人们驻足观赏,仔细聆听讲解,感受着西周马车的独特魅力。通过图片和实物的结合,观众们得以近距离观察西周马车的结构、装饰,了解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许多观众表示,这次展览让大家对西周马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感受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技艺。

“这次展览太震撼了,以前只是在书本上看到过西周马车的图片,这次能够亲眼看到复原的马车,真是幸运。”从外地回银的市民马先生激动地说,“这些马车不仅体现了古代高超的制造工艺,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和生活方式。”

工艺精湛 礼制象征

西周时期,马车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此次展览中复原的马车,为我们展现了西周马车的典型形制和精湛工艺。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韩佰伟介绍说,西周马车通常为独辀、双轮、长毂、直衡、长轭的形式。车厢分为舆、轼、轸、较等部分,车厢后面有门,供人上下。马车的驾驭方式为骖骑服驾,即两匹骖马在两侧,两匹服马在中间。

在姚河塬西周遗址出土的马车遗迹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的车马器,包括銮铃、节约、銮、轭、鐏、衡、銮、軎等。这些车马器不仅种类丰富,而且制作精美,体现了当时高超的青铜铸造工艺。

“銮铃是古代马车上的装饰品,也是礼仪的象征。”韩佰伟介绍道,“在行驶过程中,銮铃会发出清脆的声响,既体现了马车的威严,也起到了警示作用。在姚河塬遗址出土的銮铃,制作精美,纹饰繁复,是西周时期青铜铸造工艺的杰作。”

此外,马车的木构件也体现了当时高超的木工技艺。在姚河塬遗址出土的车马坑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的木构件,包括车辕、车轴、车轮等。这些木构件虽然历经千年,但仍然保存完好,体现了当时木工技艺的高超。“西周时期的马车制造,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技术体系。从木材的选择、加工,到构件的组装,都有严格的标准和流程。这种标准化的生产方式,保证了马车质量的同时,也提高了生产效率。”

科技助力 复原历史

姚河塬西周遗址马车的复原,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考古学家和文物修复专家们,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结合文献资料和考古发现,对马车进行了精心复原。

“复原马车,首先要对马车遗迹进行详细的清理和记录。”韩佰伟介绍说,“我们利用三维扫描技术,对马车遗迹进行了全方位的扫描,获取了精确的数据。然后,根据这些数据,结合文献资料和出土文物,对马车的形制、结构和装饰进行了研究。”

在复原过程中,专家们还参考了其他地区出土的西周马车资料,并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对马车进行了模拟和重建。

“我们利用3D打印技术,对马车的一些关键部件进行了模拟制作。然后根据模拟部件,用传统的木工和青铜铸造工艺,对马车进行了复原。整个过程,既体现了现代科技的力量,也传承了古代工匠的匠心。”此次复原的马车,不仅在外观上最大限度地还原了西周马车的原貌,而且在结构上也力求真实。专家们通过对马车遗迹的仔细研究,对马车的各个部件进行了精确的测量和复原,使复原的马车在结构上更加接近历史原貌。

“复原马车,不仅是为了展示古代的科技成就,更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固原博物馆童文成副馆长介绍说,“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展览,让更多的人了解西周马车,感受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技艺,增强文化自信。”

记者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