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略玉皇阁建筑之美

版次:12 作者:王敏

在银川市兴庆区,一座古老而又崭新的文化地标正焕发着独特的魅力——玉皇阁新型文化空间。它巧妙地将厚重的历史文化与鲜活的现代生活融为一体,踏入其中,市民们不仅能感受到古老建筑在当下焕发出的蓬勃生机,更能体验到触手可及的、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设计团队独具匠心,在空间改造过程中严格遵循古建筑的形制与色彩体系,使得新旧元素和谐共生,相得益彰。其中的“百工之巧”展示空间更是不容错过。在这里,不仅有对中国传统木匠工具的系统科普展示,还有对古建筑中脊兽的详细介绍,带更多市民解锁建筑背后的文化内涵与独特寓意。

榫卯工艺的杰作

步入“百工之巧”展示空间,就像走进一片精妙的木作世界。

“中国古代的木匠工艺,讲究的是‘一木连做’,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榫卯结构。”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马振仁指着展柜中精巧的木构件介绍道,“通过精确的榫头和卯眼咬合,将木材巧妙地连接在一起,无需使用一颗钉子、一滴胶水,就能让建筑坚固耐用,历经百年风雨而屹立不倒。玉皇阁的建筑中,就大量运用了这种榫卯结构,你看这斗拱、这梁枋,都是榫卯工艺的杰作。”

他指着一个微缩的斗拱模型,仔细地讲解着每一个构件的名称和作用,“这看似简单的结构,却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和匠心。每一处榫卯的连接,都经过精心设计和计算,既要保证结构的稳定性,又要考虑到美观和实用性。”

古代木匠的必备工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除了精湛的技艺,精良的工具也是中国古代木匠的必备利器。在展示空间的另一侧,陈列着各式各样的传统木匠工具,每一件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匠人的心血。

“这些工具,都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马振仁指着一把老旧的刨子介绍说,“别看它们现在有些陈旧,但在过去,可是木工匠人吃饭的家伙。就拿这刨子来说吧,主要用于将木材表面刨平,不同的刨子,刨出来的纹理和效果也不同。这把是粗刨,用来初步加工木材;那把是细刨,用来精加工,让木材表面更加光滑细腻。”他边介绍边演示着刨子的使用方法,“还有这锯子、这凿子、这墨斗……每一件工具都有它独特的用途和技巧。熟练掌握这些工具的使用方法,是成为合格木匠的基本功。”

飞檐斗拱的奥妙

“说到中国传统建筑的精华,怎能不提飞檐斗拱的奥妙?”马振仁说,玉皇阁的飞檐斗拱就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大家看这檐角如飞鸟展翅的曲线,可不单是为了好看。在西北地区,这种反翘的飞檐设计能将雨水抛得更远,保护木质结构不受侵蚀,还能让冬日积雪自然滑落。”

他介绍说,玉皇阁的飞檐采用“举折之法”,每层屋檐的起翘角度经过精密计算,既符合古代礼制,又暗合古人天圆地方的理念。而层层叠叠的斗拱,仿若朵朵盛开的莲花,古人用“斗拱三升五踩”的规制,通过斗、升、拱的精密组合,把屋顶的重量均匀传递到立柱。这种“柔连接”结构暗藏玄机,遇到地震时能通过构件间的微小位移化解冲击力,正是“墙倒屋不塌”的智慧所在。

“玉皇阁作为一座具有重要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古建筑,不仅是银川市的标志性古建,更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瑰宝。”兴庆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让市民印象深刻的“百工之巧”展示空间,不仅为大家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传统木匠工艺和古建筑文化的平台,更为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基地。“通过这个展示空间,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魅力,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链接

玉皇阁是一座建在长方形台基上的建筑群体,由台基、大殿、西配殿及钟鼓楼组成,通高22米。

整个建筑结构严谨、布局精巧、飞檐叠起,是一座具有浓郁地方风格的古建筑群。台基夯土筑成,外包青砖。台基下面有南北向拱形券洞,西北侧有台阶登楼。台基中央是一座坐北朝南的两层重檐歇山顶大殿,大殿底层朝南接出卷棚顶抱厦五间,抱厦明间向南又接出一小抱厦,突出在台基外;向北又接出一殿一卷抱厦各三间。大殿东西两侧为对称的三重檐十字脊亭式钟、鼓楼。东侧建有硬山卷棚顶厢房3间,西侧建有一殿一卷配殿三间。

玉皇阁始建年代不详,在明嘉靖《宁夏新志》中即以“旧谯楼”出现,说明玉皇阁至迟在明中期以前就已存在。1739年,玉皇阁毁于地震,震后重修。此后遂称其为玉皇阁。2006年完成落架维修,并清除水泥墙皮,还原青砖本色。2010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记者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