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茄子换一身“龙袍”

鱼香茄龙:用寻常食材演绎川味传奇

版次:05 作者:李尚

在川菜的百花园中,有一道菜以形似游龙、味蕴乾坤的独特魅力,悄然征服了天南地北的食客。它既非麻婆豆腐般声名远扬,亦非回锅肉般家喻户晓,却在专业厨师圈内被奉为“考工菜”的典范——这便是鱼香茄龙。在银川芙蓉川味餐厅的后厨,从业20余年的川菜大厨刘力杰笑称,这道鱼香茄龙是“给茄子换了身龙袍”,让寻常食材也能演绎川味传奇。

A

游龙戏珠展技艺

“您看这盘茄子,蜷曲如龙身,鳞甲分明,浇上琥珀色的鱼香汁,活脱脱是一条刚从油锅里腾空的金龙!”刘力杰端着成品菜,琥珀色的酱汁顺着茄身蜿蜒而下,在青红椒丝的点缀下宛如游龙戏珠。这道菜的妙处在于形与味的双重艺术:茄身保持着完美的龙舟弧度,蓑衣刀法切出的鳞片在灯光下泛着油润的光泽,整道菜宛如从青花瓷盘里游出来的活物。

“这道菜脱胎于鱼香茄子和蓑衣茄子。”刘力杰用长筷轻轻拨开茄肉,露出层层叠叠的结构,“上世纪90年代成都搞创新菜比赛,老师傅们把蓑衣刀法用到紫茄上,炸定型后浇鱼香汁,取个‘鱼跃龙门’的好彩头,没想到成了川菜馆的保留节目。”

从菜系归属而言,鱼香茄龙毫无争议地属于川菜中的“河帮菜”支脉。其味型严格遵循川菜“鱼香味型”的标准——用豆瓣酱、花椒和蒜炒制而成的调味汁,调和出“咸甜酸辣兼备,姜葱蒜香浓郁”的复合滋味。鱼香茄龙不同于传统鱼香茄子绵软的口感,它讲究外酥里嫩。经过三次不同油温的洗礼,茄肉既能保持挺拔的身姿,内里又保持着蒸腾的热气。

B

三炸九煨见真章

备料间的筐里,紫得发亮的线茄还带着露水,这些精选的二尺长的紫皮线茄,是成就龙形的关键。刘力杰抄起茄子在手中一转,菜刀便如游蛇般贴着茄身游走。“蓑衣刀法要刀尖入肉三分,间距半指,正反各七十二刀。”说话间,茄子在案板上延展成连绵的波浪,提起时竟能拉成尺余长的茄网。“我当年跟着师傅学艺,光是切茄坯就练废了二十筐茄子。”刘力杰说。切好的茄子要在淡盐水中浸泡,这是防止氧化的秘诀。

宽油入锅烧至三成热,刘力杰拎着茄子两端轻轻放入油锅。“头道温油浴是定骨。”茄网在油面舒展成扇形,他用长筷引导着弧度,“要像给姑娘盘发髻那样温柔。”待茄身微微泛黄,转大火逼出余油,最后用滚油淋出脆壳。此时,茄龙通体金黄,摆在白瓷盘里好似金箔打造的工艺品。

另起锅下混合油,姜蒜末、郫县豆瓣、泡椒碎等调味料在180℃的油温里爆香。刘力杰的调味勺在糖醋盐酒之间翻飞,“鱼香汁讲究‘见油不见汤’,糖要比醋多三成,豆瓣酱只能取红油部分。”炸好的茄龙在沸腾的鱼香汁里轻快翻身,刘力杰手腕轻抖,茄段便裹着红亮外衣跃入盘中。当琥珀色的浓汁裹上茄身时,他撒了一把翠绿的葱花,“这是给龙点睛。”

C

毫厘之间见功夫

“看着简单的三炸两烧,实则是和时间抢味道。”刘力杰指着厨房里的温度计,“头炸115℃锁住水分,二炸150℃塑形,三炸180℃出脆壳,温差超过5℃就前功尽弃。”他特意在灶台边摆着铜壶滴漏,“老一辈没有温度计,全凭水滴入油的声音判断火候。”对于新手常犯的错误,他总结出“三忌”:忌茄身没擦干水分导致溅油,忌复炸时油温不够吸油返软,最要命的是鱼香汁勾芡过稠,把活龙浇成了面疙瘩。

鱼香汁讲究现用现调,提前调配会导致酸味挥发。刘力杰取来不同产地的调料,郫县豆瓣味道醇厚,保宁醋酸中带甜,泡椒鲜辣又带着酵香。他还有个独门诀窍:在醋中加入少许高度白酒,既能延缓酸味流失,又能增添复合香气。“调汁时要想象自己在作画,糖醋比例决定画面基调,姜蒜是点睛之笔,泡椒则是灵魂。”

D

烟火人间有真味

鱼香茄龙这道菜,成品装盘需遵循热菜冷盘原则,高温消毒的餐盘要冷却后才能用。茄龙摆放讲究“龙首高昂”,用筷子将前端轻轻抬起,浇汁时沿龙身呈S形淋下,让酱汁自然渗入每片茄肉。

在蜀地民间,鱼香茄龙是“九斗碗”宴席的压轴彩头。腊月里的坝坝宴上,头戴高帽的厨师托着龙形茄盘穿行席间,总要喝一声“金龙抬头咯”,引得孩童们争相用筷子点蘸盘底红油。如今这道菜流传到西北,也不改其尊贵本色。在银川人的宴席里,鱼香茄龙是一道“能上能下”的万用菜。升学宴上取其“鲤跃龙门”的吉兆,寿宴中借“龙马精神”的好意头,就连年夜饭也少不了这道红红火火的“看盘菜”。

鱼香茄龙上桌,老饕们深谙品尝之道:先观其形,欣赏龙形盘踞之姿;再嗅其香,捕捉姜蒜泡椒的复合气息;最后尝其味,让外酥里嫩的茄肉与酸甜微辣的酱汁在口中交融。吃的时候先尝头尾感受酥脆,再品中段体会绵软,最后用酱汁拌一碗“龙须面”,方算圆满。

记者 李尚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