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5 作者:徐碧颖
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如何保障老年人尤其是农村特殊困难群体的日常用餐需求,成为全社会关注的民生重点。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因人口居住分散、基础设施不足,老年人“吃饭难”问题更为突出。近年来,银川市把解决好老年人助餐这件“关键小事”作为推动高品质养老服务的大事持续推进,着力解决好老年人“一餐热饭”问题,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努力打造农村养老“幸福圈”。
5元热饭里的幸福晚年
中午11点,贺兰县常信乡桂文村的老饭桌准时开饭。餐厅里,一碗碗热气腾腾的粉汤水饺已摆上桌。62岁的许阿姨夹着软糯的凉粉,笑得合不拢嘴:“我牙口不好,外面饭店都难吃到这么合口的!”她转头看向身旁的蒋叔叔,打趣道:“把你碗里的凉粉分我几块!”蒋叔叔憨厚地笑着递过去,旁人见状起哄:“光吃凉粉哪够?水饺要不要?豆角要不要?”许阿姨摆摆手:“凉粉便宜,肉馅水饺留给老蒋吃。”
在这里吃饭的老人大都从小一起长大,如今每天见面说笑斗嘴,成了最亲近的人。许阿姨说:“有一次我几天没来,厨师和几个老伙伴都打电话到家,问我咋不来吃饭。”这种牵挂,让老饭桌不仅是吃饭的地方,更成了老人们的情感寄托。
71岁的蒋正荣每天至少来吃一顿,有时两顿。5元一餐的价格让他觉得划算——饭菜合口,荤素搭配,厨师还按口味每周换花样。饭前打牌,饭后散步,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除了堂食,不少村民选择打包带走。56岁的李叔叔在蔬菜基地打工,以前既要忙工作,又要给82岁的老母亲做饭,常常手忙脚乱。如今他提前和厨师说好,下班顺路带两份饭回家,生活轻松了不少。
在永宁县望洪镇靖益中心村,76岁的独居老人张雄是老饭桌的常客,已经吃了七八年,他对这里的感情很深:“一个人做饭太麻烦,买菜、洗菜、烧饭、刷锅,半天时间就没了。有了老饭桌,我的生活质量提高了很多。”如今,他每天享受政府补贴(早餐1元、中晚餐各2元),自己只需花5元左右就能吃上三餐。“5元管一天,还能和老伙计们说说话,知足了!”
老人们节俭惯了,对饭菜并不太挑剔。而厨师的笑脸、老友的陪伴,更是让这口热饭暖胃又暖心。
老饭桌背后的坚守与温情
“老饭桌最聚人气。”靖益中心村党支部书记曹丹说,“村里住得散,要不是这个老饭桌,有些老人一年都见不着一面。”自2015年开办以来,这里每天都有十四五位老人准时来吃饭、聊天、打牌,日子过得热热闹闹。
60岁的厨师姜淑梅腿脚不便,却坚持为老人们做饭。实在忙不过来时,她就提前蒸好馒头、炸好油饼。遇到老人不方便取餐,她还亲自送饭上门。这份工作全年无休,只有春节能歇两三天。有段时间她实在撑不下去想辞职,但想到这些吃了七八年饭的老人们,最终还是留了下来,“他们离了我,要是吃不上热饭了咋办?”
在桂文村,63岁的马武勇一人担起了厨师、服务员、采购员等多重角色。每天天不亮就开始忙活,做完午饭洗碗拖地,晚饭后还要赶去10公里外的市场采购。自2024年老饭桌开业以来,他没休息过一天,“老人们都指望着这顿饭呢,好些人家里连油盐都不备。”马武勇说。
这位有着13年党龄的老党员,把十几位老人当成了自家人。谁没来吃饭要打电话问问,谁忘了带钱也照样让吃饭。面对这些不同脾气性格的老人,马武勇总是耐心包容:“要顺着他们,让着他们。”
“再辛苦也得有人干。”看着改造一新的老饭桌,马武勇很欣慰。虽然工作繁重,但能让老人们吃上热饭、提高生活质量,他觉得值。桂文村党支部书记陆金虎说:“老马以前给村里做宴席就收费最低,现在更是全心全意服务老人。”
逢年过节,两个村子都会给老人送元宵、月饼等节礼。桂文村去年春节还为160户65岁以上老人送了米面油。靖益中心村的“微笑大妈”志愿服务队每月6日给老人免费理发,今年还开设了“爱心洗衣房”,每周上门为孤寡、残疾老人清洗衣物被褥。
一口热饭,承载着农村老人最简单的期盼,也凝聚着基层工作者的坚守与温情。这些看似平常的日常,正一点点织就农村养老的“幸福网”。
老年助餐服务惠及千家万户
贺兰县桂文村2024年结合本村实际,积极向县民政局申请老饭桌改造资金,县民政局还给予每年2万元的运营补贴支持。“我们村条件好了,老人吃饭方便了,子女就不用把老人接到城里住了,既减轻了子女的负担,老人也住得更自在。”一位桂文村村民说。
永宁县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县通过整合自治区福彩公益金和县级配套资金,为农村老饭桌的稳定运行提供支持。近年来,永宁县积极争取区、市专项资金140万元,先后对望洪镇新华中心村、靖益中心村,李俊镇宁化中心村,闽宁镇玉海村、园艺村等村的老饭桌进行提升改造,优化功能分区,打造明厨亮灶,增设无障碍设施,并配备适老化餐桌,进一步改善老年人用餐环境。记者采访的这些老饭桌是个缩影,老年助餐服务正从城市走向乡村,走向千家万户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银川市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39.59万人,占总人口的17.6%,老龄化程度高于宁夏平均水平。银川市早在2009年就开始探索老年助餐服务,推动“老饭桌”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在发展老年助餐服务过程中,银川市强化设施保障,将政府闲置资源或按标准配建交付的养老服务设施优先用于助餐服务;强化资金保障,连续3年将改造提升老年助餐点、“老饭桌”列入民生“十心”实事。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5年银川市计划新建4个农村老饭桌,将覆盖率从48%提升至49.5%,乡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将达到70%,惠及更多农村老年人。
2023年10月,民政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行动方案》,要求积极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共建共享的老年助餐服务网络,推动老年助餐服务更加方便可及、经济实惠、安全可靠、可持续发展。
记者从自治区民政厅了解到,近年来,宁夏坚持从制度上破题,建立健全机制、提升服务效能,研究制定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农村老饭桌管理办法》,将老年助餐服务纳入《宁夏回族自治区养老服务体系“十四五”规划》和《基本养老服务清单》等规范性文件,为老年助餐服务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在助餐设施建设补贴方面,宁夏对新建农村老饭桌按每平方米2000元、改建按每平方米1000元的标准予以补助,并统一按每个农村老饭桌5万元的标准配套设备,不足部分由市、县(区)财政统筹解决。一餐热饭承载着民生温情,也关联着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期待。
创新运营让幸福加码
在西夏区贺兰山西路街道盈北社区老年助餐点,政府提供场地,企业提供运营支持,引进第三方专业机构以公益微利模式运营。目前,该助餐点每日就餐人数达400余人,其中老年人占比57%。值得一提的是,该助餐点创新性地将中医“药食同源”理念融入餐食,推出猴头菇花卷、猴头菇面条、灵芝卤鸡蛋等特色健康食谱,通过食疗、食养、食补的方式满足老年群体的健康饮食需求。
“考虑到部分老人忘带就餐卡或不熟悉手机支付,在市民政局支持下,我们提前录入了老人的信息和对应就餐金额,老人只需输入手机号即可完成支付,极大方便了老年人就餐。”盈北社区工作人员介绍道。
老饭桌的运营离不开社会各界支持。贺兰县立岗镇星光村的老年人膳食中心由爱心企业宁夏百新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打造,自2022年4月运营以来,每日为70岁以上老人提供两餐,4年间已累计为120位老人免费提供价值400余万元的餐食。在永宁县、贺兰县,宁夏酱小二餐饮有限公司定期为老饭桌和敬老院烹制美食,并联合志愿服务队为行动不便的老人送餐上门。靖益中心村老人夏季还能享用到本村种植大户捐赠的新鲜蔬菜,这些健康食材承载着社会各界的关爱。
调查显示,空巢老人认知障碍发病率是正常家庭的2.3倍。有的老人失去伴侣后,常独自发呆,“在老饭桌有人说话”的朴素愿望道出了他们的精神孤独。宁夏医科大学研究表明,参与老饭桌服务的老年人慢性病发病率下降18%,社交频率提升40%。
幸福“小食堂”,托起民生“大福祉”。老饭桌不仅弘扬了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更让“老有所养”落到实处。
记者手记
“一餐热饭”里有着大民生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青壮年外流,留守老人“做饭难、吃饭愁”问题日益凸显。对于空巢、独居、失能老人而言,“吃上一口热饭”成为日常生活中的难题,“兜里有钱不如热饭一碗”道出了农村老人的共同心声。
高龄、独居、行动不便的老人往往难以独立完成做饭,外出就餐又面临距离远、费用高、支付不便等现实障碍。这些因素导致部分老人长期面临“吃不上饭、吃冷饭剩饭、随便凑合”的困境。
为回应民生需求,政府部门积极发挥兜底保障作用,在服务薄弱区域加大投入,通过新建改造助餐设施、组织志愿互助服务等方式,以“农村老饭桌”为载体,将助餐服务与便民服务、老年活动等功能有机融合,切实推动“老有所养”落地见效。
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农村老饭桌的菜品选择不如城市社区食堂丰富,但能确保食材新鲜、荤素搭配、口味适老。更重要的是,厨师与就餐老人多是乡里乡亲,这种熟人社会的温情互动,给予了老人们宝贵的精神慰藉。一口家常饭菜,既暖了胃,更暖了心。
记者 徐碧颖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