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时期 固原地区民族服饰文化探究

版次:14 作者:王敏

固原北朝墓群中的陶俑服饰是研究北朝时期民族服饰文化交融的重要实物资料。通过对三座代表性墓葬出土陶俑的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时期服饰文化的多元融合特征。固原北朝时期陶俑主要出土于三座墓葬:固原市石洼村北魏墓、固原市深沟村北周李贤夫妇墓以及固原南郊北周宇文猛墓。这三座墓葬共出土了大量陶俑,主要分布在墓道两壁,多为出行仪仗俑,左右对应,呈现出丰富的服饰文化内涵。

陶俑服饰分类与特征

固原北朝墓群中的陶俑可分为三类:镇墓武士俑、出行仪仗俑和侍从俑,每类俑的服饰特征各不相同。在古人的观念中,镇墓武士俑主要负责驱邪、震慑鬼怪,保护墓主人灵魂不被侵犯。北魏墓出土的镇墓武士俑头戴鱼鳞甲兜鏊,身着鱼鳞甲,甲片以墨线勾勒,肩加披膊,下着裙,足蹬靴。而北周墓葬中的镇墓武士俑则头戴尖顶或平顶兜鍪,身着铠甲,肩加披膊,下裹裙,部分俑的袖边还施有红彩。据宁夏考古研究所相关专家介绍,这些镇墓武士俑的服饰具有明显的当时胡人特色,反映了北朝时期固原地区胡汉服饰文化的交融。

出行仪仗俑是数量最多的一类,主要包括军卒俑、仪仗俑和鼓吹俑。军卒俑多头戴尖顶兜鍪,身穿铠甲,外披黑色风衣,骑马,手持武器;仪仗俑则内穿汉服,外罩裲裆服或外披风衣等胡服。值得注意的是,北魏时期的鼓吹俑头戴冠,而北周时期的鼓吹俑则头戴黑色风帽,身着胡服,身穿长袖衣。这一变化体现了北朝时期固原地区服饰文化的演变过程,反映了胡汉服饰的逐渐融合。

民族融合的历史见证

出土的侍从俑主要包括牵马俑和劳作俑,在古人观念中,其功能是服侍墓主人日常生活所需。北魏墓出土的侍从俑梳高髻,身着束腰长袍;北周墓葬中的侍从俑则头戴黑色小冠或笼冠,身着右交领宽袖长衫或圆领长服。这些侍从俑的服饰同样体现了胡汉服饰交融的特点。

通过对固原北朝墓群陶俑服饰的分析,可以发现这一时期服饰文化的几个重要特征:一是汉服的宽袍大袖受胡服上衣下裤服制的影响,逐渐向窄袖短衣过渡;二是胡服中原来的夹领小袖逐渐变大变宽,融入了汉服元素;三是服饰向着褒衣博带和紧身小袖两个极端方向发展。这些特征充分体现了北朝时期固原地区民族服饰文化的交融与创新。

宁夏考古研究所相关专家指出,固原北朝墓群陶俑服饰不仅是这一时期服饰文化的物质载体,更是民族融合的历史见证。通过对其研究,可以深入理解北朝时期固原地区多民族交流的历史进程,以及服饰文化在这一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记者 王敏

本版图片均由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