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多彩非遗,感受传统文化之美

版次:14 作者:吴璇

由宁夏博物馆、银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主办的“黄河水润非遗花”展览,目前正在宁夏博物馆展出中。本次展览,带领观众走进蔚为大观的非遗天地,感受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本次展览将持续至6月1日。

展现非遗丰厚底蕴

此次展览分为“何为非遗”和“非遗繁花”两个部分,通过100余件精美的非遗作品,全方位展示了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保护情况与传承历史。截至2025年4月,宁夏共有28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30人被认定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89个项目列入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376人被认定为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走进“非遗繁花”展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宁夏剪纸。它题材丰富,从农耕文化的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到民俗风情的节日庆典,再到表达美好祝愿的福禄寿喜、吉祥如意等等,可谓应有尽有。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剪纸)代表性传承人伏兆娥以其精湛技艺被誉为“中国瞬剪第一人”和“西北第一剪”,她的作品栩栩如生,展现出剪纸艺术的独特魅力。

宁夏固原砖雕(魏氏砖雕)同样引人注目。其创作手法分为“软雕”和“硬雕”两大体系,创作题材广泛,将花鸟鱼虫、山水人物等元素巧妙融入方寸之间。从古老的古建屋脊雕花构件到现代的文创雅玩,魏氏砖雕在坚守传统工艺精髓的同时,不断探索当代审美表达,实现了古老技艺与现代生活的创造性转化。

凸显传统技艺匠心精神

展览中的中卫古建筑彩绘,同样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中卫古建筑彩绘不仅具有装饰功能,还能保护建筑本体,使其更好地抵御恶劣气候与环境侵蚀。国家级非遗项目中卫建筑彩绘代表性传承人陈进德介绍说,中卫建筑彩绘以“旋子彩画”“和玺彩画”“苏式彩画”为主,融入中卫传统习俗,独特的“如意旋子彩画”手法充满地方特色。绘制过程工序严谨,油漆作与彩画作各有10余个步骤,每一步都凝聚着工匠的心血与智慧。

国家级非遗项目民间绣活(宁夏刺绣)代表性传承人李夏音,从事刺绣37年,精通100多种刺绣针法,不仅搜集整理众多针法技法,还创新研发文创产品与教学教程,带领团队将宁夏刺绣推向世界,探索出传统技艺传承的新模式。她的刺绣作品是展览中的一大亮点,在技法上采用了本地特殊材质,模仿风沙地貌质感;在纹饰上融入黄河水波、贺兰山岩画等地域符号。

传承创新令参观者共鸣

这些非遗技艺,不仅是传统的精华,更在新时代不断创新,而参观者们也在这场文化之旅中收获满满。

非遗传承人将古老的技艺与文化细节代代相传,同时,他们积极探索与现代生活的结合点,开发文创产品,开展国际文化交流,让非遗走进大众视野,融入现代生活。

展览现场,建筑从业者张先生在建筑彩绘展区驻足浏览,他说:“看似简单的图案背后竟有20多道工序,传统技艺在现代的建筑中得到了重生。”带着孩子观展的李女士则被刺绣文创吸引:“将沙漠的肌理转化为刺绣的质感,这种创意让人眼前一亮。”

记者 吴璇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