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4 作者:王敏
20岁时,她总爱在蛋糕店的橱窗前驻足。那些被奶油花朵、巧克力线条和糖霜童话精心装饰的蛋糕,宛如施了魔法的艺术品,在年轻的马虎林心底埋下了一颗滚烫的种子。多年后,这颗种子破土而出,引领她告别房地产销售的繁忙与压力,一头扎进面粉、黄油与糖霜的奇妙世界。
01
从地产顾问到烘焙学徒:
梦想照进厨房
“那时候做置业顾问,压力大,下班也晚,孩子完全顾不上。但每次看到那些精致的蛋糕,心里就特别亮堂。”马虎林回忆道。这份纯粹的热爱,终于在2019年化作行动——28岁的她毅然奔赴上海,开启了为期两个月的专业烘焙求学之旅。
初入烘焙课堂,马虎林是个连烤箱温度都掌控不好的“小白”。“复杂配方和操作步骤常常让我手忙脚乱。”她坦言那段青涩时光,“但老师教得特别细致,从最基础的打发黄油、搅拌面糊开始,一步一步带着我们实操。”
每一次制作对她而言都像一场魔法实验。当亲手做的戚风蛋糕在烤箱中缓缓蓬松鼓起,散发出诱人甜香时,那份纯粹的欢喜溢满了她的心。“看着它升起,蓬蓬松松的,香气弥漫开来,真是满心欢喜!”两个月密集训练的淬炼,让她完成了从“烘焙小白”到掌握扎实基础“入门选手”的华丽转身。
02
复刻网红?
不,是技艺沉淀后的再创造
回到银川的家,她的烘焙修行并未止步。对照着上海学来的配方,她开始了日复一日地锤炼——每一次操作都伴随详细的复盘笔记,思考着如何优化提升。当网络流行的造型蛋糕风靡之时,她通过视频教程自学新技,并以扎实功底为基础,完美复刻甚至改良创新。
“不少顾客拿着网红蛋糕图找过来,从奶油霜手绘到翻糖立体小动物蛋糕。”谈起这段经历,马虎林带着自信的笑意,“我能凭借技术沉淀实现高度还原,顾客常夸‘还原度满分’!”这“满分”背后,是无数次练习与那份爱钻研的倔强共同浇灌出的果实。
如今,在新华东路锦都园公寓工作室“初心烘焙”里,她专注于生日蛋糕与涵盖各类场景的定制茶歇甜品台。“现在的人都讲究仪式感,甜品台能瞬间给活动增光添彩。”她精准把握着市场需求脉搏,“它早不只是吃的,更是场景里的‘氛围担当’。”
03
仪式感背后的匠心:
甜品台的故事魔法
这种赋能的力量,在她为一家4S店设计的开业冷餐会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她紧扣“品质、精致、健康”核心,“肉酱意面的酱必须手工炒制——肥瘦相间的牛肉搭新鲜番茄慢熬,让肉香果香交融;意面点缀鲜蔬与低脂芝士;水果沙拉配特调低卡酱汁,突出本味。”摆盘时,她巧妙搭配小摆件提升整体格调。宾客迅速包围甜品台,“不到半小时一扫而空”。那句赞叹至今让她欣喜:“这个意面里的肉也太实在了,香而不腻,好好吃!”
而在另一场粉色系宝宝宴上,她则将童趣与温馨发挥到极致:翻糖捏制的灵动小熊、小兔子跃然于糕点和饼干之上;晶莹Q弹的粉色樱花果冻如艺术品;粉色渐变奶油蛋糕托着精致糖花。“整个甜品台充满童趣和温馨,完美契合主题。”马虎林说。每一场定制,都是她用甜品讲述的独特视觉与味觉故事。
04
热爱为引:
在甜蜜事业中照见人生
创业之初的艰辛仍历历在目。“工作室刚起步,没知名度,订单寥寥无几。”面对困境,马虎林没有退缩。她积极拥抱社交媒体,分享制作过程与精美成品吸引粉丝;推出优惠与试吃活动;拓展与周边商家的合作渠道。“努力没白费,生意慢慢有了起色,订单越来越多。”那份坚持源于心底的认定:“烘焙于我,早不仅是一份工作,而是热爱到骨子里的事业。”
这份甜蜜事业也重塑了她的人生质地。“它教会我专注和耐心——从称材料到每个步骤,半点马虎不得;它赋予我创造力,能把脑中构想变成精美甜品;更带来满满的成就感。”当看到顾客品尝时满意的笑容,收到真诚的赞美与感谢,“就觉得所有付出都值得。这份甜蜜的事业,不仅温暖了他人的味蕾,更让我自己的人生充满幸福与光亮。”这是马虎林最深的感悟。
面向未来,她的愿景清晰而坚定:“多学习借鉴大城市的优秀案例,不断提升产品技术和摆台颜值。希望在银川,当人们需要充满仪式感的甜品台时,‘初心烘焙’工作室能成为他们的第一选择。”马虎林正以热爱为指引,在甜蜜的创造之路上继续雕琢,让每一个平凡的日子与重要的时刻,都在她手中绽放出独特的光彩。这份光彩,连接着梦想与现实,也温暖着她奋力耕耘的日日夜夜。
记者 王敏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