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图在手 研学无忧

银川科普地图成暑期“爆款攻略”

版次:03 作者:肖梦琪

最近,一份精心设计的银川市科普研学地图在青少年群体中广受欢迎。这份地图犹如一把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引导青少年沿着标注的点位展开探索,开启一段融趣味与知识于一体的奇妙之旅。通过这种“行走的课堂”形式,参与者能够深切感受银川独特的自然人文魅力和蓬勃发展的科普活力。

A

串联20家基地 激活城市创新基因

这张地图以“链动研学资源,赋能科教融合”为核心理念,创新采用“一图链全城”模式,串联全市20家特色科普研学基地,构建起覆盖全域的科普教育网络。

地图深度整合银川黄河文化、贺兰山历史底蕴,结合葡萄酒产业、现代农业等特色资源,打造了涵盖湿地生态、军事文化、黄河治理、地质探索等多元主题的研学体系。从鸣翠湖湿地观鸟识生态,到黄河军事博览园体验军事科技;从黄沙古渡乘羊皮筏子学黄河治理,到贺兰山岩画探秘千年文字符号——青少年只需一图在手,即可轻松获取周边科普研学信息,享受“一站式”科普研学服务。

20家基地各具特色,形成“自然探索+人文历史+科技实践”的全链条研学矩阵。宁夏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开发劳动研学课程,将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有机融合;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依托治沙展馆,打造主题展区,弘扬治沙精神;源石葡萄酒文化生态园开展种植酿造科普,提供沉浸式体验;百瑞源枸杞博物馆通过多样化形式普及枸杞知识。此外,宁夏地质博物馆、银川市气象局等专业场馆的加入,进一步拓展了科普研学的广度和深度。

银川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地图的发布有效解决了科普资源分散、信息不对称等问题。通过“政府引导、基地联动、课程共建”模式,地图实现了三大核心功能:一是便民惠民,让优质科普资源触手可及;二是教育提质,推动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三是产业联动,为特色产业注入研学经济新活力。

近年来,银川市积极探索“科普+”创新模式,以沉浸式研学体验促进“游中学、学中悟”的深度融合。科普研学地图不仅是全市科普资源的全景展示,更是“科普赋能城市发展”的创新实践,让科学的种子在青少年身边的“诗与远方”中生根发芽,持续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创新动能。

B

银川暑期研学游让知识“活”起来

在贺兰山岩画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学生们手举拓片与甲骨文对照表,眼中闪烁着求知的光芒。这个年接待量近10万人次的科普基地,通过25种特色课程带领青少年开启时空穿越之旅。

活动现场,各体验区洋溢着欢声笑语。“汉字密码”课堂上,孩子们专注地用刻刀将岩画符号转化为工整的甲骨文;非遗扎染区,随着浸染布料缓缓展开,此起彼伏的惊叹声不断响起;珠宝鉴定台前,学生们通过放大镜仔细观察矿石晶体结构;手作区的孩子们正精心制作独具特色的岩画主题冰箱贴。这些“可带走的文化记忆”让古老岩画焕发新生,成为文化传承的生动载体。

基地负责人李文婧介绍:“暑期特别推出野生动植物图谱、贺兰山生态地层瓶等特色课程,让孩子们在了解岩画知识、体验非遗技艺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快看,我拓印出了荷花纹路!”在鸣翠湖湿地科普教育中心,来自北京的学生小李兴奋地向同伴展示作品。今年上半年,该中心研学团队接待量同比增长20%,吸引了宁夏本地及陕西、北京等地学生前来体验湿地生态。

“湿地生态实验室”研学活动现场氛围热烈。在“一颗莲子的旅行”主题课上,孩子们临湖写生,将诗词题于扇面;非遗体验区里,巧手制作的荷花灯熠熠生辉;农田实践环节,大家齐心协力转动古老水车,清澈湖水沿沟渠潺潺流淌。

“研学活动让课本知识变得生动可感。”该中心负责人黄嘉宝表示,通过触摸芦苇、操作水车等实践,孩子们真切体会到湿地生态的价值。今年暑期,鸣翠湖将推出更丰富的活动,邀请青少年走进自然课堂,让生态保护理念在实践中扎根。

随着暑假来临,银川各科普研学基地人气高涨,文旅与科教的深度融合正推动科普研学游呈现蓬勃发展的新态势。

C

多方合力打造沉浸式研学新高地

银川正以独特的自然人文资源为笔,绘就科普研学新蓝图。相关部门和从业者积极建言献策,从线路设计、资源整合等维度展开深入探索,让“行走的课堂”在这片热土上绽放独特魅力。

黄嘉宝建议,可依托科普研学地图创新发展:一方面设计跨景区主题线路,如打造“自然生态探索线”,串联鸣翠湖、贺兰山国家森林公园等点位,让学生在湿地与山林间认识生态多样性;或构建“历史文化溯源线”,将贺兰山岩画与宁夏地质博物馆相连,探寻史前文明与地质变迁。另一方面,开发“研学护照”打卡系统,游客每到一个点位可盖章积分兑换特色文创,既提升参与度又延伸价值链。

今夏,黄沙古渡国家湿地公园将生态环境教育与趣味体验有机融合。学生们既能在大漠黄河间领略塞上湖城风光,感悟生态奥秘;又能在夜幕降临时参与篝火晚会,仰望璀璨星空。公园科普研学基地负责人马江灵表示,银川拥有大山大河、沙漠湿地等丰富资源,且分布集中,极具实践优势。建议系统整合全域资源,规划精品研学线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助力基地深挖特色;同时推动专业机构与基地合作,开发周末亲子课程,搭建互动桥梁,激发市场活力。

银川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将从多维度推进科普研学发展:空间上打造涵盖前沿科技、现代农业等主题的精品线路集群;机制上构建多部门协同、共建共享的运行体系;育人上聚焦青少年群体,通过特色活动培养爱国情怀与创新能力;措施上推动高校实验室等资源开放共享,支持社会力量建设特色基地,实施“科技种子计划”,持续更新研学内容,构建沉浸式研学体系,全面提升全民科学素养。

记者 肖梦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