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5 作者:周志翔
近日,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在全区率先推出无陪护病房管理模式。该模式采用“无陪护”与“一床一陪护”两种形式,旨在缓解家属陪护压力,优化医疗服务供给。在当前“一人住院全家受累”的普遍痛点下,这一举措为患者和家属提供了新的选择,具有积极意义。至于无陪护模式能否真正实现“专业照护替代亲情陪伴”的平衡,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这也正是开展试点的意义所在。只有形成行之有效的模式,才能进行更大范围的推广。
无陪护模式的核心突破在于重新界定医疗照护的责任边界。传统模式下,家属承担的生活照护与医疗护理界限模糊,既加重家庭负担,又可能因非专业操作增加医疗风险。无陪护模式通过“护士主导+护理员协同”的分工机制,将基础生活照护纳入医疗质量管理体系,能够更精准地执行医嘱、监测病情变化,并通过分级护理制度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在人口老龄化与少子化并存的背景下,这种模式有效缓解了家庭照护压力,尤其为独生子女家庭、空巢老人等群体提供了可行的替代方案。
资源配置的可持续性是无陪护模式推广的关键。在无陪护模式中,护理员是核心力量,具备基本陪护技能是基础,而建立稳定的护理员职业化体系则是关键。通过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岗位培训提升、职业发展通道衔接等制度,将护理员从“临时用工”转变为稳定的医疗护理人员。当护理员队伍具备专业晋升空间时,人员流失率与培训成本自然下降,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成立了陪护服务中心,对上岗陪护员进行统一培训,要求通过基础医疗护理知识和技能操作考核方能上岗,这种通过专业化分工提升照护质量的尝试值得肯定。
无陪护病房管理模式的推广,是医疗陪护体系顺应时代发展的积极变革。这一变革不仅需要精细化的制度设计和可持续的资源配置,还需要全社会重新评估专业照护人员的价值。当护理员成为医疗团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当专业陪伴与亲情陪伴形成互补而非对立关系时,患者将获得更好的照护,因陪护而产生的矛盾也将得到缓解,最终实现医护、患者、家属多方共赢的局面。
周志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