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6 作者:陈星彤
在银川市兴庆区胜利街的“忘忧草”残疾人之家,有一个特殊的工坊,冷氏走马灯第三代传承人冷文刚带着20多名残疾人在这里制作走马灯。冷文刚不仅守护着传统走马灯技艺的火种,更为残疾人点亮了生活的希望。
A
从父亲手中接过传承棒
走马灯是花灯技艺中的一种,它可以旋转,灯内的剪纸影子会投射到灯笼纸罩上,形成“走马”的视觉效果。但不论是花灯技艺的传承还是帮助残疾人,冷文刚都是受到了父亲的影响。
冷文刚的父亲冷贵鑫自幼喜爱花灯技艺,专门拜师学艺,出师后还不断创新技艺,一直坚持制作。1993年,冷贵鑫在一次事故中失去了左臂,右手手指也受了伤,双腿也落下残疾,被评定为二级肢体残疾。当时年仅8岁的冷文刚,不得不承担起帮助父亲的责任。
冷文刚回忆道:“父亲做一盏走马灯要付出常人十倍甚至百倍的努力,为了方便单手操作,父亲制作了许多模具,甚至用吸铁石固定零件才能进行焊接。”
父亲对传统手艺的执着坚守,在冷文刚心中埋下了种子,但对当时年幼的他来说,冬天做灯卖灯,冻得手脚生疮的生活还是让他想要逃避。后来,冷文刚在银川求学、工作,都与花灯不再有交集。冷文刚曾在新百电器工作,从一名普通员工连升三级晋升到店长,拥有一份稳定且高薪的工作。
然而,父亲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道:“这门技艺没人传承,一来挣不上钱,二来手艺枯燥乏味。”这句感慨始终萦绕在冷文刚耳边。2016年,冷文刚开始主动学习走马灯制作,2019年,他毅然辞去工作,系统跟随父亲学习。
B
一边创新技艺 一边投入助残事业
起初,冷贵鑫也不愿意让儿子成为接班人,“你还有家庭和孩子,做灯养不了家。”冷贵鑫说。但冷文刚学制灯的信念坚定,请求母亲帮忙,最终说服了父亲。
“既然你坚持,那我就把你‘扶上马’,再‘送你一程’。”此后三年,冷贵鑫每月给冷文刚发工资,让他补贴家用,哪怕工作室环境艰苦,他也坚持住在那里,提供技术指导。父亲的支持让冷文刚坚定了传承的决心。
后来,冷文刚也在传统技艺基础上尝试改良,用电机替代灯芯式风轮,并将灯上糊的花纸升级为花布。还将剪纸刻花和花灯更好地结合,创新了许多花灯的形状、颜色、花纹。
一边创新技艺,另一边,冷文刚也开启助残公益事业。而开启这项事业也与他的父亲有关。冷贵鑫常说:“要是没有这门手艺,我这辈子算是站不起来了。所以咱们要用人就用残疾人,用谁不是用呢,但如果残疾人能因此学成一门技艺,你说多好!”
冷文刚意识到,这门手艺不仅是文化传承,更能为残疾人带来精神上的慰藉与生活的希望,多一个残疾人就业,就多一个幸福家庭。2021年,冷文刚开始带领残疾人制作走马灯,免费为他们培训,并且为他们提供就业岗位。手工坊也逐渐成为了许多残疾人的“第二个家”。
C
卖房换车维持运营 坚持总有希望
走马灯制作分为17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有标准流程规范。残疾人学员们制作走马灯的效率虽低,但他们做事细致认真,只要教会一个动作,就会严格按照要求完成,有时甚至怕自己一旦停下就会忘记动作,他们便废寝忘食地做灯。
学员张任勤说:“因为身体不便,一开始切割、焊接都不熟练,冷老师耐心指导。还带着我们参加娱乐活动,出去参观科技馆这些地方,我也越来越积极向上。”
学员刘丽清说:“来到手工坊,每天的心情都很轻松开心,哪怕每月只挣几百块钱,但也让我觉得,自己不再是家庭的拖累,这种踏实的感觉太好了。”
冷文刚说,他只是起到了纽带与支撑的作用,更重要的是社会各界的帮助与学员们自强不息的信念。手工坊有政府的帮助支持,社区为他们提供场地,又免除水电、物业费用,残联每年也会给予补助。
但尽管如此,手工坊还是面临着产量低、销路窄、资金短缺、研发投入大等困难。冷文刚说,为了维持运营,保障人员工资发放,他卖掉了一套房子,把车换成了二手车。“辛苦是真的,但看到他们因为有事做而变得开朗,就觉得一切都值了。”冷文刚说。
对于未来的规划与发展,冷文刚也制定了目标,他希望每年能研发两套新风格的走马灯,简化工序,让走马灯成为更受欢迎的产品,并且通过线上渠道拓展销路,让走马灯走进千家万户。
从逃避到传承,从迷茫到坚定,冷文刚用近十年时间完成了人生的蜕变。他说,最大的收获是变得更加勤奋,也懂得了规划,最大的挑战是突破社交障碍去推广非遗技艺,并为助残事业尽一份力。
“慢慢来,只要坚持,总会看到希望。”冷文刚说,他会像父亲一样,坚守这份事业,直到再也干不动的那一天。
记者 陈星彤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