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探险家”马千丁

在街头用画作置换有趣招牌

版次:09 作者:冯元春

在银川的街头巷尾,一场别开生面的艺术冒险正悄然上演。主角是网络上名为“方块人爱艺术”的马千丁,他带着天马行空的想法,开启了名为《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奇妙计划——用画作和店主置换有趣招牌,将这些原本司空见惯的城市符号,变成独特的艺术展品。

A

“城市探险家”用画换小店招牌

最近,网络上有个名为“方块人爱艺术”的自媒体很有趣,账号的主人像一个充满好奇心的城市探险家,背着相机,戴着一个方形头套,揣着满腔热情,穿梭在银川的大街小巷。他走进一家又一家店铺,不是为了购物,而是为了说服店主与他置换招牌。他以独特的魅力和真诚走近小商小贩,用自己的画去换取手写的招牌。路边鸡蛋摊的牌子、水果店招牌、鞋店促销海报……在他眼中,这些招牌不再仅仅是商业标识,而是承载着城市记忆与生活气息的艺术品。

三个月时间过去了,马千丁收获了一块又一块风格迥异的招牌。他小心翼翼地将这些招牌卸下,仔细清理,然后精心装裱,赋予它们艺术范儿,引起了无数网友的共鸣,感慨“艺术真的来自于民间”。

在这个过程中,他仿佛在雕琢一件件稀世珍宝。马千丁觉得,每一块招牌背后,都藏着一个故事,一段城市记忆,他将这些寻访的过程拍摄下来,剪辑成系列视频《人人都是艺术家》,旨在发现城市生活里不一样的美。

B

每块招牌都藏有城市的温度

27岁的马千丁,本科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大学,硕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马千丁发自内心地热爱艺术,平时就喜欢收藏,擅长绘画和雕塑。他坦言,自己之所以走上银川街头去收集这些民间招牌,是因为他书写硕士毕业论文时,搜集、研究过有关西夏陵的文化,也研究过西夏文字。

“我觉得那些符号很生动,平时在生活里,就会特别留意与字体有关的一切。”马千丁说,他住西夏区,离同心街很近,经常去那里逛时,会发现地摊大叔手写的销售招牌和商店海报别有趣味,那是键盘敲不出的感觉,拥有城市的温度。于是,他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把这些招牌一个个收集起来,装裱后形成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品。

他还记得他靠近一个鸡蛋摊的场景。店主正在守摊,鸡蛋上放着两个手写的销售招牌。马千丁礼貌地打了招呼,然后兴奋地说起自己的计划,店主一开始瞪大了眼睛,满脸疑惑:“这么差的字你还……”马千丁觉得每一样东西都有故事,这块招牌写得很有味道,更是见证了无数顾客的来来往往,它要是能成为艺术展览的一部分,该多有意思啊。以后人们看到它,就会涌现街头这家鸡蛋摊的城市专属记忆。他给店主讲明了来意,提议用画作去交换这块牌子,最后店主笑着同意了,很配合地摆出侧脸让他绘画。

C

这些招牌就像城市的表情

就这样,马千丁忙碌了三个多月时间。有摊贩非常配合的,也有不理解的,每一次寻访,他都用视频记录下这些过程,他觉得,这些寻访的过程也很珍贵,这个过程让他收获了很多珍贵的城市记忆。

他记得有一次无意间看上了楼下豆腐店的招牌,“当时我看店主写的‘豆付’,以为他写错了。后来我通过闲聊才知道,老一辈人会把复杂的字变简单,‘付’其实是二简字。”马千丁说,每次听到这样的故事,都会觉得自己做的这件事很有意义,这些字非常有温度,既是一种文化传递,也很有人间烟火的味道。“书画本同源,偏旁部首的疏密,个人用笔的急缓,和绘画的道理是相通的,如果把字按照绘画欣赏,就能读懂很多手写招牌上字的美。”

每次收集完,他会把自己喜欢的字单独挑选出来,然后装裱,暂时先挂在家里小画廊的墙上。随着收集的招牌越来越多,马千丁的小画廊渐渐变成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世界。各种形状、材质的招牌错落有致地摆放着,走进这里,就像走进了时光隧道。“这些招牌就像城市的表情。”马千丁一边整理着招牌,一边兴奋地说,“它们有的严肃,有的活泼,有的古朴,有的新潮,组合在一起,就是银川最独特的美。”

D

感受平凡中的非凡之美

马千丁准备收集够一定数量,就去做一个小型艺术展览。他想象着展览开幕那天的场景:人们走进展厅,看着这些熟悉又陌生的招牌,回忆起这些店铺的点点滴滴。也许有人会想起小时候和妈妈在裁缝铺做新衣服的快乐,有人会想起在面馆里大快朵颐的满足,还有人会想起在五金店和老板讨价还价的生动画面。这些原本平凡无奇的招牌,在艺术的包装下,焕发出了全新的生命力,让人们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发现了城市中不一样的美。

马千丁的《人人都是艺术家》计划,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招牌收集活动,更是一场对城市美学的重新解读。他用行动告诉我们,艺术就藏在我们身边的每一个角落,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赋予它新的意义。他相信,当最后一块招牌被收入囊中,那个汇聚银川街头百态的展览,必将成为一场独特的艺术盛宴,让每一个参观者都能感受到平凡中的非凡之美。

记者 冯元春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