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12 作者:吴璇
在中华文明的长河里,民俗文化犹如一颗颗璀璨明珠,串联起丰富多彩的生活图景。7月1日,宁夏博物馆二楼临展厅里“多彩阿拉善”民俗文物展拉开帷幕。此次展览甄选阿拉善博物馆百余件珍贵民俗文物,结合特色非遗代表性项目,全方位展现阿拉善的独特风情。从精巧的骑乘用具、别具一格的饮食文化,到古朴的传统礼仪、绚丽的民间艺术,每一件展品都凝聚着阿拉善人民的生活智慧与匠心巧思。
01
驼铃悠扬
踏入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组泛着岁月光泽的驼具。作为“骆驼之乡”,阿拉善人与骆驼的羁绊早已融入血脉。展厅中央的骑鞍以榆木为骨架,鞍桥雕刻着卷草纹,边缘镶嵌着铜质铆钉,驼毛编织的坐垫依然保持着柔软的质感。据了解,阿拉善驼具根据用途分为骑鞍和驮鞍两类,驮鞍的木质框架能均匀分散货物重量,以保护驼背不受损伤。
不远处的展柜里,一枚精致的鼻烟壶在射灯下折射出温润的光芒。这件巴掌大小的器物,用玛瑙雕刻而成,壶身阴刻着蒙古族传统的犄纹,壶盖镶嵌着珊瑚珠,别看它小,却集书画、雕刻、镶嵌等技艺于一身——玛瑙材质来自昔时的西域,纹样是蒙古族传统,雕刻技法又吸收了汉族工艺,完全是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晶。
在乘骑用具展区,一副雕花马鞍尤为引人注目。鞍桥上的银饰镌刻着《江格尔》史诗的图案,马镫上的缠枝纹则带有明显的中原风格。这副马鞍是昔日阿拉善贵族使用的,制作时先用牛皮定型,再用银片包裹鞍桥,最后镶嵌宝石。从设计到完工,需要汉族银匠、蒙古族皮匠和藏族宝石匠共同完成,是多民族协作的见证。
02
烟火人间
转过展廊,玻璃柜中,一套烤全羊的工具排列整齐——铁钩、毛刷、烤叉上还留着烟熏的痕迹。据了解,阿拉善烤全羊的技艺源自北京烤鸭,但在传承中融入了游牧民族的特色,比如选用当地绵羯羊,增加了涂奶皮、填香料等工序,形成了十八道工艺的完整体系。2008年,这项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民族饮食文化交融的活化石。
礼仪展区的布置充满仪式感。中央的展台还原了剪胎发仪式的场景——三岁孩童的座椅前,摆放着银剪、奶酒和哈达,旁边的祝颂词手稿用蒙古文书写,字迹依然清晰。
03
指尖春秋
在非遗技艺展区,一张阿拉善地毯在展台上铺展开来,细密的绒毛间流淌着岁月的光泽。这张地毯采用阿拉善优质羊毛,吸收了京式地毯的构图和阿拉伯地毯的纹样,织造时要经过设计、织作、平剪、水洗等多道工序,光是打结就有“8”字结和马蹄结两种技法。2008年,阿拉善地毯织造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如今仍有匠人在传承这项技艺。
旁边的展柜里,一组皮雕作品展现着大漠风情。皮雕马鞍上,骆驼商队在沙海中行进,人物的服饰和帐篷细节清晰可见;皮雕酒囊上,蒙古族长调的歌词被刻成图案,仿佛能听见悠扬的歌声。阿拉善皮雕吸收了草原艺术的粗犷和中原雕刻的细腻,匠人先用植物鞣制皮革,再用刻刀、锤子在皮面上雕刻,最后染色抛光。这件皮雕箭囊上的“云纹”,就是文化融合的典型图案。
目光移转,沙力搏尔式摔跤的服饰与器具占据了整个墙面。金黄色的摔跤服上缀满银钉,像披着铠甲的勇士;皮质的摔跤靴鞋底刻着防滑纹路,鞋帮上绣着“盘长纹”。这是蒙古族的摔跤项目,有两千多年历史。摔跤动作中的“砍铲”“膝折”很有特色,被誉为“公牛般的出场,公驼般的较量”。
蒙古象棋的展台充满了智慧的光芒。一套骨质象棋摆在棋盘上,棋子雕刻成蒙古包、骆驼、武士等造型,棋盘则是皮革制成,上面绘着草原地图。蒙古象棋与国际象棋规则相似,但棋子更具游牧特色,棋子既是交通工具,也是游牧生活的象征。下棋时不仅要策略,还要懂草原文化,是智力与文化的双重博弈。
04
时光变迁
在历史文化展区,一张阿拉善地图勾勒出这片土地的辽阔。“阿拉善”在蒙古语中意为“五彩斑斓之地”,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这里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秦汉时设居延县,唐时设有边防军队,西夏时属于西夏版图,元代设亦集乃路总管府,清代有和硕特部、土尔扈特部先后驻牧于此。
展柜中的文物印证着历史的变迁。一枚汉代的“居延令印”青铜印,见证了中央政权对这片土地的管辖;唐代的骆驼俑造型生动,驼背上的丝绸包裹仿佛还散发着古时西域的气息;西夏的文书残片上,神秘的西夏文记录着当时的贸易往来;元代铜权(秤砣)上的刻字,显示着大一统王朝的经济管理。
记者 吴璇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