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西红柿:黄河水浇灌出的“金果子”

版次:02 作者:王敏

在银川的菜市场里,总能看到一筐筐红彤彤的西红柿,有的圆润饱满,有的带着独特的棱线。这些看似普通的蔬果,背后却藏着银川人几十年的种植智慧。从最初几毛钱一斤的“大路货”,到如今远销全国的高端水果番茄,银川西红柿产业的变迁,正是一部塞上农业发展的生动史书。

A从“菜篮子”到“金果子”

银川西红柿种植的历史,是一部移民奋斗与农业转型的生动写照。上世纪80年代,西红柿还只是银川农户庭院里的零星作物。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大棚技术的推广,西红柿开始在银川规模化种植。这其中,金凤区良田镇的西红柿种植发展历程尤为典型,在良田镇原兴源乡一带,这片1983年从泾源县搬迁而来的移民乡村,最初种植西红柿只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2003年乡镇合并后,当地政府发现这片沙土地特别适合种植西红柿,便开始引导农民规模种植,由此开启了产业化的第一步。

进入21世纪,银川西红柿产业迎来质的飞跃。2008年前后,设施农业推广,使日光温室和大棚种植技术得到广泛应用。金凤区良田镇和顺新村的发展就是最好例证,这个曾经的贫困移民村,通过种植西红柿实现了华丽转身。如今走进村里的果蔬分拣中心,成堆的西红柿正在装筐,去年销售量达7万吨,收益1.4亿元。与银川毗邻的青铜峡市,西红柿产业更是发展成“金字招牌”,获得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这里主栽的以色列F4-870、F4-189和法国73-472等品种,凭借皮厚耐储、颜色粉红的特点,成为南方市场的抢手货。

2016年掌政镇镇河村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标志着银川西红柿进入品牌化发展阶段。2017年掌政镇举办的首届西红柿文化节展示了32个品种,种植面积达1.1万亩,年产量7万余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连湖农场的普罗旺斯西红柿,这个经过15年驯化的荷兰品种,糖度达6.5以上,沙瓤比例高达85%,每年2月底上市时总是供不应求。

B“高个子”和“甜美人”

要说银川种植的最特别的西红柿,非闽宁镇的“桃太郎”莫属。在凯盛浩丰的智慧玻璃温室里,这些番茄植株能长到20多米高,像葡萄藤一样缠绕在钢丝绳上。工人得坐着轨道车在半空中采摘,场面相当壮观。“普通番茄结五六盘果就到头了,‘桃太郎’能结30多盘,采摘期长达10个月,产量是普通大棚的五六倍。”技术主管刘云云边说边摘下一个递给参观者,咬下去汁水四溢,酸甜适中。

永宁县杨和镇东全村的杨忠保种了7个品种的番茄,最得意的是“京彩八号”和“花皮球”。他家的棚里,红的、黄的、带花纹的番茄挂满枝头,像彩色灯笼。“别看这些番茄长得花哨,个个都皮薄肉厚,去年卖了7万元钱呢!”老杨笑着说。现在村里人种番茄都讲究品种搭配,早中晚熟都有,保证从夏天到秋天一直有果摘。

金凤区良田镇园子村最近又出了新品种“良田甄美”。宁夏天润恒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何生智介绍:“2023年到2024年,我们从200多个品种里面选育出6个优质品种,‘良田甄美’就是其中之一。”这种小番茄甜里带着淡淡的酸,口感正好,市场价格比普通的番茄价格每斤高近2元。村民董学明今年种植了2栋大棚的“良田甄美”,他说:“政府给补贴,公司提供种苗和技术还包回收,我们农民种起来特别踏实。”

C亚蔬12号:一颗番茄的“美味革命”

在银川市兴庆区掌政镇茂盛村的宁夏乐乐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种植基地温棚,一颗颗橙黄透亮的“亚蔬12号”水果番茄正散发着诱人的光泽。这种来自台湾的优质品种,经过宁夏种植户的精心培育,已经成为高端水果番茄市场的“明星产品”,深受市场欢迎,除了供本地游客采摘外,多是以订单形式远销上海、深圳等地。“亚蔬12号”水果番茄每公斤售价高达20多元,是普通番茄价格的数倍。

“亚蔬12号”最吸引人的莫过于它独特的外形和口感。成熟后果实呈橙黄或深粉色,表皮光滑亮丽,单果重约15克至180克不等。咬开后果肉细腻多汁,糖度可达10%,酸甜比例恰到好处,既有传统番茄的风味,又带着水果般的清甜。

这种番茄对种植环境要求极为严格。乐乐树负责人乐细娥介绍,每年5月拉秧后,要让大棚“休养生息”,通过高温闷棚技术杀菌——棚内温度可达70℃,持续800小时以上,彻底消灭土壤中的病菌和虫卵。改良土壤时,每亩地要施入2.6吨腐熟有机肥,还要添加各种矿物质。水分管理更是精细,第一个果实转黄时就要控制浇水,以提高糖度并减少裂果。

虽然种植要求高,但“亚蔬12号”却是个抗病能手。它能抵抗TY病毒病、根结线虫病和叶斑病等多种病害。在标准管理下,亩产可达2000~5000公斤。银川种植户陶志军改种这个品种后感慨:“摘番茄就跟摘‘金疙瘩’一样”,四个棚的年收入从五六万元跃升至近10万元。

这颗小小的番茄,不仅改变了银川农民的种植方式,更让“宁夏味道”走进了全国高端消费者的餐桌。正如一位种植户所说:“种‘亚蔬12号’就像照顾孩子,你付出多少心力,它就会回报多少甜蜜。”

D上过太空的宝贝种子

宁夏巨丰种苗公司有个“宝贝”——50份上过太空的番茄种子。2020年,宁夏选了26种177个品类的特色物种搭飞船“出差”,其中就包括精选的番茄种质资源。“这些种子经历了太空旅行,更容易产生好的变异。”总经理胡新华解释说。现在他们正在观察这些“太空种子”后代的表现,希望能培育出更抗病、更高产的品种。

而在贺兰县立岗镇金星村的巨日农场,园区内一个个红艳艳的西红柿挂满藤蔓,很是诱人,这里种植的西红柿有500多个品种,是远近闻名的西红柿种质资源库。宁夏巨日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杨广平介绍,巨日农场建于2018年,由宁夏巨丰种苗有限责任公司负责科研育种,由宁夏巨日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依托农场进行种植展示。这里仿佛一个“植物工厂”,用电脑控制温度、湿度和光照。胡新华算了一笔账:“普通育种一年最多两代,在这里能繁育四五代,新品种研发时间缩短一大半。”

E 玻璃房里的“数字农业”

还有更神奇的——现在种番茄都不用土了。走进银川市兴庆区月牙湖乡月牙湖村无土栽培番茄技术示范园,这里种植的葡萄西红柿最近已经成熟了。大棚里,一株株西红柿整齐有序排列,每株均有3米多高。这里通过引进荷兰农业精准控制体系与自动化水肥一体循环节水灌溉系统,建立植株生长模型以及生长与环境关系模型,根据番茄生长特性,通过盘头、落蔓、疏花、打叶等植株调整和对环境温度、湿度、光照、营养液EC值等条件因素的干预,实现工厂化生产。这里的负责人介绍说,示范园所选的番茄品种,生长势强、抗早衰、连续结果能力强、果实大小均匀一致,还具有很强的综合抗逆能力,并且糖度高、品质好。

而闽宁镇的凯盛浩丰智慧温室更是会彻底颠覆人们对种地的想象。这个投资1.5亿元的玻璃房子有三层楼高,里面种着6万多株番茄,却看不见一点泥土。所有植株都长在架子上,根部扎在特制的基质里。温室顶端装着自动遮阳帘和保温帘,天热了自动遮阴,天冷了自动保温,完全不用人操心。

“这里种地全靠数据说话。”技术员指着中控室的电脑屏幕介绍,光照、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数据实时显示,系统会自动调节到番茄最舒服的状态。就连浇水施肥都是精准计算过的,多一滴都不要。在这样的环境下,番茄就像住在五星级酒店,自然长得又好又多。

F 从田间到餐桌

良田镇和顺新村的村民们还记得,刚开始种番茄时,最愁的就是销路。后来村里建了分拣中心和交易市场,一下子吸引了全国各地100多家收购商。现在这里成了宁夏最大的西红柿田间市场。

连湖农场则玩起了“互联网+”。他们开了电商直播间,把西红柿直接卖给消费者。为了防止假冒,农场给每个番茄都贴了二维码“身份证”,扫一扫就能看到种植批次和检测报告。副经理马海洋说:“我们正宗的连湖番茄每年只种一季,2月底上市,5月就下市。我们得保护好这个品牌。”

金凤区盈南村另辟蹊径,在商业楼里搞起了“引凤创梦”基地。年轻人在这里做直播带货,把“杞芯”“塞尔维斯”等本土农产品品牌卖得风生水起。

从移民村的“救命菜”到远销全国的高端水果,从靠天吃饭到手机种地,银川的番茄发展故事还在继续上演。正如一位种植户所说:“别看番茄小,它可是带着我们过上红火日子的‘金果子’。”在这片黄河水滋润的土地上,一个个红艳艳的番茄,正串起乡村振兴的金色梦想。

记者 王敏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