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设计师高逸:

一份对美的执着,在发丝、妆容间流淌

版次:12 作者:王敏

2025年夏,银川形象设计师高逸坐在“宸汐杯”美业竞技交流国际邀请赛的裁判席上,指尖无意识地轻叩桌面。灯光下,一位俄罗斯选手正用剪刀雕琢发丝的最后一缕雾蓝渐变,冷光与暖金色在模特的发梢交织。“像冬雪融进棱角里”,他暗自赞叹。这一刻,他忽然想起2005年在北京学艺时老师的话:“高逸,做事要一步一个脚印。”20年光阴流转,那个背着剪刀闯荡北上广的年轻人,如今正以国际裁判的身份,见证着美如何跨越国界。

A没有捷径 就是死磕细节

“当年老师那句话,我记了20年。”高逸回忆起刚回银川的日子。2005年的西北小城,“形象设计”还是个陌生词汇,他却在北上广辗转学艺时嗅到行业先机。“色彩、剪裁、风格……没有捷径,就是死磕细节。”

他的学习轨迹,与这个行业一同前进:2016年接触色彩设计学后,他开始系统研究“风格美学”——脸型与发型轮廓的黄金比例,冷棕色与橘粉色对气质的微妙改变,甚至发丝质感如何影响整体氛围。“比如方形轮廓显硬朗,但给文艺系顾客做,就要在发尾藏一点自然卷来破掉呆板。”说着,他随手在纸上画起头骨结构图,标注“重量分布区”。

这些“笨功夫”逐渐沉淀为方法论。他为一对新人设计婚礼造型时,发现新娘的圆脸配传统盘发显臃肿。“最后用不对称刘海拉长面部视觉,耳侧留两缕羊毛卷呼应她梨涡的甜度。”后来那对夫妻每年纪念日都来找他,“他们说我的设计会‘长’在人身上”。

B当裁判时的“职业病”

“当活动组委会邀请我当裁判时,我第一反应是:搞错了吧?”高逸笑着展示手机里存着的参赛证照片——2019年国际美业交流大赛上,他正争分夺秒调整模特的发胶喷雾。如今角色转换,他更能体会选手的紧张。“当时我对一位来自俄罗斯的参赛选手印象深刻,他报了美发全能组,而且他在做每一款作品时发丝的动向,每一个作品的流向层次、纹理的展现都是那么的精细化,让人难忘。”

他描述起当裁判时的“职业病”:当看到日本选手用烫发棒卷出花瓣般的发片,他会下意识分析热量对毛鳞片的损伤程度;发现韩国模特的发色与瞳孔冷暖调不协调,立刻在评分表备注“色彩心理学应用待加强”。“我们亚洲选手技术不输,但欧洲人对‘整体氛围’的把握更极致。”

这份敏锐源于实战。“这二十多年,我自己也像他们一样,学习、参赛,和更多的同行交流,在为每一位顾客服务时,积累经验。做形象设计这一行,除了靠技术,还需要有一定的审美和手感。”他指着赛场照片中男士无缝推剪作品说:“你看这个渐变,不是机器能调出来的,是手感熬出来的。”

C找到最自在的惊艳状态

如果遇到气质干练的顾客时,高逸会从对方的言谈举止、职业特性入手,进行全方位的形象分析。“这类客户往往追求的是专业感与个性魅力的平衡——既要有职场所需的利落,又要保留一丝酷飒的气质。”

“关键在于色彩的克制与精准。”他解释道,“眉毛与瞳孔的色调、肤色与服装的配色必须形成连贯的视觉语言。”比如为金融行业女性设计时,他会选择冷棕系发色搭配雾灰眉粉,唇色则选用带橘调的豆沙色,“这样既提气色又不会过于跳跃,在会议室灯光下会显得格外干净利落。”

“一个成功的造型必须经得起工作场景的检验。”他常用不对称层次剪裁来修饰方下颌,搭配垂感面料西装时,会在耳后保留几缕有弧度的碎发,“当客户低头翻阅文件时,这些细节会让刚硬的轮廓变得生动。”对于需要出席晚宴的客户,则会在盘发中融入金属发饰,“但面积不超过整体发量的5%,保持精英感的同时增添时尚度。”

高逸的终稿方案总是包含3个变量:日常通勤、商务社交、重要场合。“就像调色盘,基础色不变,但会根据光照强度、场合礼仪来调整彩度。”他展示过一位女高管的设计改造案例:晨间会议用哑光大地色眼影,午后面试活动时改为香槟色提亮眼头,晚宴前只需加重眼线和换一副金属耳钉,整体形象就完成三级跳。“好的设计不是改变一个人,而是帮他们找到最自在的惊艳状态。”高逸说。

D关注美与时尚的银川人

“现在银川人对形象设计的追求越来越强烈了。”高逸说道,“不仅是女性,男性顾客也明显增多,开始注重发型、穿搭的整体协调性。”

在他看来,银川的形象设计行业正在经历快速扩张。影楼、个人工作室、专业美发店都在升级服务,很多从业者学成后选择创业开店。一些老牌门店凭借口碑优势,正在向高端化转型。

谈到变化,高逸感触颇深:“以前,银川人的穿搭以实用为主,风格比较单一。现在通过短视频、社交平台,各种潮流风格都能快速传播到这里。年轻人特别愿意尝试新造型,比如最近很火的‘国潮风’在本地就很受欢迎。”

对于行业未来,高逸充满期待:“现在医美机构、培训学校都在培养专业人才,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也越来越成熟。明年我们计划通过短视频平台展示作品,吸引更多年轻客户。最重要的是要从单纯的美发服务,升级为提供整体形象解决方案,让顾客获得更完整的美学体验。”

记者 王敏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