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4 作者:李尚
金灿灿的花海随风摇曳,村民们弯腰穿梭其间,手起手落间,一朵朵黄花跃入篮中,这是七月银川,农田里最繁忙的风景。黄花菜,这种被称为“忘忧草”的植物,正以每年数万吨的产量,成为银川农业经济的重要支柱。
从《诗经》中的文化符号到餐桌上的美味,从田间地头的辛勤采摘到产业链的现代化升级,银川黄花菜的故事,既是一部自然馈赠的史诗,也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生动写照。
披星戴月的采摘期
凌晨三点,贺兰山麓的凉意尚未褪去,贺兰县立岗镇立岗村的黄花菜田已经苏醒。繁星缀满天穹,而金黄色的花海间,也闪烁着“星光”。那是农人戴着头灯,穿梭于齐腰的植株间,正在采摘最新鲜的黄花。
“这花苞可金贵着呢。”农户杨金旭半弯着腰,就着头灯的亮光,双手在花茎间翻飞,拇指和食指在花蒂与苔梗交接处轻轻一捏、一折,一朵黄花的花苞便落入腰间的竹篮,动作快而稳。杨金旭说,夜间至清晨,是黄花菜采摘的最佳时段。此时花蕾充分发育但未开放,营养成分达到峰值,且含糖量较高,口感更好。若在大太阳下采摘,花蕾会加速开放,不仅导致营养流失,还会因品质下降,增加加工难度,晾晒后容易碎,颜色也不好看。
即便是在夜晚,成百上千次的弯腰也令人汗流浃背。汗珠顺着杨金旭的鬓角滑落,滴入脚下的土地。腰背的酸痛是近来的常态,但看着篮中渐渐堆起的黄花,疲惫仿佛也轻了几分。
“这时候的黄花是最好的。”杨金旭摊开手掌,一把黄花,大小均匀,在朦胧的夜色中,格外耀眼。“长度约莫三指并拢,花苞紧实,纵沟清晰。花蕾脱水后,按斤收,价高的时候,一斤能卖到27元钱,平时也在20元上下。” 他算了笔账,语气里带着掩不住的踏实,“我家一天能摘四百多斤,干货差不多是五六十斤,这四十天的采摘季下来,净收入奔着大几万元去了。这黄花菜,真是咱地里长出来的‘金花菜’!”
“忘忧草”与“解忧花”
黄花菜,又称萱草、忘忧草、金针菜。其人文底蕴之深厚,可追溯至遥远的《诗经·卫风》:“焉得谖草,言树之背”。诗中的“谖草”,正是今日之黄花菜。古人深信其有解忧之效,常将其种植于母亲居住的北堂阶下,故“萱堂”亦成为慈母的代称,寄托着游子祈愿母亲忘忧安康的深情。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更以“杜康能散闷,萱草解忘忧”的佳句,精炼地道出了这株草木超越物质层面的精神慰藉力量。
那么,萱草何以“忘忧”呢?现代科学为我们揭示了部分奥秘:黄花菜富含卵磷脂,这种物质是大脑神经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有助于提高记忆力和认知功能,缓解焦虑;其含有的多种B族维生素,对维持神经系统健康、调节情绪亦有益处。中医则认为其性味甘凉,能清热利湿、宽胸解郁、安神定志,从疏肝理气的角度解释了其“解忧”之说。
对于种植户来说,黄花菜的“解忧”,则体现得更加质朴。“以前我妈在地里种黄花菜,说它能解忧祛愁。一到暑假,我们这些小孩都得帮着采摘,又热又累。我就想,这咋能解忧驱愁呢?”杨金旭说,“长大一点才明白,这黄花可值钱了,家里就靠它为孩子们攒学费。你说,这可不就是解忧驱愁吗?”
眼下正值暑假,杨金旭家里,两个正在上初中的儿子,也跟着下地采摘。看着孩子在地里,一两天就晒得变了个样,有些心疼,可农人的日子就是这样过的。“时间不等人,采摘期就这么短,踏踏实实把活干完,多挣点钱,日子过好了,才是真的无忧。”
一株黄花菜的驯化
黄花菜虽为忘忧草,却也暗藏玄机。其新鲜花蕾中含有一种名为秋水仙碱的生物碱。若未经妥善处理直接食用,或引起中毒反应。正因如此,食用黄花菜,必经一道关键的“解毒”工序。
南宋林洪在《山家清供》中记载的“忘忧齑”,便是将黄花菜苗“汤焯过,以酱油、滴醋作为齑”,或“燥以肉”制成肉臊。此处的“汤焯”即用沸水焯烫,通过高温破坏秋水仙碱的活性。
如今,宁夏黄花菜种植基地已实现“古法”与“今技”的融合。鲜菜从田间到蒸房不超过5小时,先经过5~10分钟的杀青(蒸制)处理,彻底地破坏分解绝大部分秋水仙碱,使其含量降至安全范围。再经过烘干或自然晾晒,最终得到色泽金黄、风味独特、安全可食的干黄花菜。
在烹饪方面,除了《山家清供》中的记载。明代屠本畯的《野菜笺》中记载了萱草做拌料的制法:“盐三分、糖霜一钱、麻油半盏,和起作拌菜料头。或加捣姜些许,又是一制。凡花菜采来洗净,滚汤焯,起,速入水漂一时,然后取起榨干,拌料供食,其色青翠不变如生,且又脆嫩不烂,更多风味。”这样的榨干法可以让萱草更具风味,有害的残留物被去除,还可以长时间储存以供更好地享用美味。
餐桌上的鲜美滋味
“鲜黄花入菜,才是咱宁夏人的时令享受。”贺兰县真味烧烤的凉菜师傅吴志炜演示凉拌黄花菜的做法。其中,摘去老梗和花芯是关键一步。“把每朵花中间那根白芯抽掉,能去掉大部分秋水仙碱。”他手起花落,金黄的花蕾瞬间绽成小伞状,“焯水要沸水下锅,等水再开就捞,过凉水挤干,这样才脆生。”
吴志炜的调料配方透着西北人的豪爽:蒜末、小米椒切碎铺底,撒一把盐、两勺香醋,最后浇上滚烫的胡麻油。“滋啦”一声,酸辣香气直窜鼻腔。“再撒点香菜,配碗臊子面,夏天吃最解暑!”他夹起一筷子,黄花菜在红油里闪着光。
若说凉拌是夏日清凉,粉汤则是冬日温暖。家常美食博主杨瑛经常分享自己的烹饪视频,她曾发过两次粉汤的做法,在各种配料中,最不能缺少的就是黄花菜。“粉汤里除了粉,最讲究的配料就是黄花菜、木耳、韭菜、西红柿。”她将泡发的黄花菜切段,与其他配菜一同下锅,文火慢炖:“黄花菜要最后十分钟放,才能保持脆嫩。”
铁锅咕嘟作响时,杨瑛撒入葱花、香菜,舀起一勺:“你瞧这汤色,金黄透亮,全靠黄花菜提鲜。从小喝到大,就爱这口黄花菜的鲜劲儿。”
一朵黄花,从浓墨重彩的夏天开始,陪伴人们一年四季。它的味道,是劳作带来的芬芳,是淬炼后的鲜美。这脆嫩可口的成果,怎能不令人忘忧。
记者 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