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8 作者:孙瑞亭
凭借厚重的历史分量、感人的人物群像以及强烈的情感共鸣,今年暑期档抗战题材电影《南京照相馆》成为引发全民观影热潮的现象级影片。该片以1937年侵华日军实施的南京大屠杀为背景,由青年导演申奥执导,刘昊然、王传君、高叶、王骁等主演,目前已成为暑期档票房冠军。
01
血色相册
南京照相馆里的生死守护
《南京照相馆》取材于真实历史事件。据史料记载,1938年1月,时年15岁的华东照相馆(现位于南京市估衣廊附近)学徒罗瑾在冲洗侵华日军军官送来的胶卷时,发现其中记录着砍头、活埋、奸淫等触目惊心的暴行画面。年轻的罗瑾对这些罪恶影像愤懑不已,冒着生命危险悄悄加洗了30余张照片,并精选16张制作成一本相册。他在相册封面上绘制了一幅寓意深刻的插画:左上方是两颗鲜红的心脏,右下方是一把刺向心脏的滴血利刃,右上角则写着一个醒目的“耻”字。后来,罗瑾与爱国青年吴旋接力守护这些珍贵影像,最终使这份浸染鲜血与勇气的“京字第一号证据”呈现在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上,成为审判日本战犯谷寿夫等人的关键影像证据。
《南京照相馆》以一间照相馆和几位普通人的视角,展现了一段不容忘却的抗战记忆。在日常生活中,照片本是记录美好瞬间的载体与情感寄托。然而,当侵华日军攻陷南京后,这一载体竟沦为日寇炫耀暴行的工具。正是这种从“记录美好”到“沦为凶器”的转变,构成了影片通过影像直击历史真相的核心切入点。影片讲述了在南京沦陷期间,一群普通百姓在吉祥照相馆避难时,被迫为侵华日军冲洗底片,却意外发现了记录日军屠城罪证的照片。他们冒着生命危险谋划将这些罪证运送出去、公之于众的故事。
此外,影片中日军掠夺城砖的情节同样源自真实历史。在侵华战争期间,日军为建造“八纮一宇”塔,从中国各地掠夺了大量建筑材料。据史料记载,该塔共使用海外掠夺石材370余块,其中200多块来自中国各地,仅南京一地就被掠走4块城砖。
影片开篇以细腻的镜头语言,真实再现了日军占领南京时的残酷景象。剧组特别以1:1比例还原了日军当年拍摄的历史照片,在这些刻意粉饰罪行的“亲善照”中,既揭示了侵略者的疯狂本质,也折射出南京百姓的无助与绝望。据史料记载,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确实发动了大规模的舆论宣传战,许多照片沦为军国主义美化侵略的工具。但与此同时,记录真相的影像也被勇敢的中国人秘密保存下来。这些珍贵史料得以留存的过程鲜为人知,而《南京照相馆》正是通过真实事件改编,为观众揭开了这段尘封的历史记忆。
影片以照片作为贯穿全片的叙事核心,在多个关键场景中进行了巧妙呼应。开场运用蒙太奇手法,通过子弹上膛与胶片上卷、扣动扳机与按下快门的交替切换,实现了视觉与主题的双重点题。在震撼人心的结尾处,由高叶饰演的林毓秀用相机记录下日军战犯被执行枪决的瞬间。这一刻,照片不仅化作了捍卫民族尊严的子弹,更成为告慰牺牲同胞的最好方式。
02
微光聚火
南京照相馆里的凡人壮歌
《南京照相馆》采用群像式叙事方式,展现了一群生活在南京的百姓在侵略者的铁蹄下从求生到抗争的觉醒历程,这种“大历史,小切口”的叙事模式,通过讲述普通人的故事从而让影片更加鲜活生动。
影片以刘昊然饰演的邮差苏柳昌(阿昌)为主线,讲述七位平民躲在照相馆期间,为寻找出城机会被迫与日军摄影师伊藤秀夫合作冲洗胶片的故事。在目睹日军暴行后,这群普通人逐渐觉醒抗争意识,最终决定将记录罪证的照片带出南京城。影片细腻刻画了人物转变过程:邮差阿昌本可独自逃生,却因帮助一对夫妇寻找信件而错过机会,展现出底层百姓的善良本性。演员阵容表现亮眼,高叶饰演的龙套演员林毓秀、王骁诠释的照相馆老板金承宗、王传君塑造的汉奸翻译王广海等角色都令人印象深刻。
《南京照相馆》的成功之处,在于为重大历史事件找到了一个独特的叙事视角。影片通过聚焦照相馆这一狭小空间,以普通百姓的生死经历,以小见大地展现惨痛历史,既能够让观众切身感受当时的惨痛与绝望,也能够使故事更具感染力和代入感。另外,影片对侵华日军暴行的展现也尽量保持了克制与冷静,在画面处理上进行了留白,更多是通过人物反应来呈现,将那段惨痛历史的沉重感保留在情感层面,这种不一味呈现感官冲击的镜头语言也能够让更多年龄层的观众观影。
影片中反复出现的南京童谣《城门》,正是“小切口”叙事的生动体现。从“三十六丈高”到雨花台、挹江门、光华门、中山门、中华门等一连串南京地名的吟唱,再到“我们中国人不许可你们这么糟蹋”的呐喊,这首童谣既点燃了片中人物的抗争意志,也成为爱国主义情怀的绝妙注脚。正如主创团队在路演时强调的:“保存日军屠城罪证绝非一人之功,而是集体力量的结晶。影片通过群像视角,就是要展现普通人在危难时刻迸发的无畏勇气、团结精神和家国大义。”
《南京照相馆》自上映以来获得市场与口碑的双重肯定。影片在豆瓣获得8.6分,猫眼、淘票票等平台均达9.7分的高分评价。票房表现同样亮眼,目前稳居暑期档票房冠军宝座,业内预测其最终票房有望突破37亿元大关。“虽然影片采用了克制的表现手法,但情感冲击力却让人潸然泪下”“小人物的质朴情感最具感染力,将中国人的善良与勇敢展现得淋漓尽致”——记者在影院随机采访中,多位观众表达了类似的观影感受。这部聚焦普通人抗战故事的影片,以其真挚的情感打动了无数观众。
为保护众人、底片与日军摄影师拼死一搏,苏柳昌在危难之际表现出了平凡人也会有的英雄气概;老金等人在目睹暴行后想方设法守护、传递罪证底片则展现了普通中国人的勇敢坚韧、守望相助的可贵品质……这些细腻的刻画让观众深刻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光辉。有观影者对记者表示,这是他近年来看到的最贴近真实、最还原人性的一部抗战题材影片,在观影过程中既对侵华日军的暴行感到愤怒,也为身陷那段惨痛历史中的同胞的遭遇落泪,同时也被同胞们逐渐觉醒的抗争意识和民族意识所感动,尤其是看到他们团结一致奋起反抗的时刻,真的是血脉偾张,为他们的英勇行为热泪盈眶。
《南京照相馆》展现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血性和精神力量,而日本侵略者最终战败的根源就是中国人奋起抗争的血性和众志成城的精神,这种血性与精神正是通过影片中这群平凡人立体生动地展现了出来。
03
山河为证
从血色相册到吾辈自强
影片在结尾处设计了一个极具感染力的场景:当照相馆老板老金缓缓拉开拍摄背景墙,故宫、黄鹤楼、万里长城等祖国壮丽山河一一展现。面对此情此景,众人饱含深情喊出“大好河山,寸土不让”的誓言,这一充满家国情怀的瞬间令无数观众为之动容。
演员高叶表示,她在影片中所饰演的林毓秀在某些方面很像曾经的自己,演起来很共情,演完后最真切的感觉就是,我们不仅要铭记历史,更应该感恩当下。的确,“铭记历史,吾辈自强”是影片的片尾字幕,也道出了许多观众的观影感受。在这一点上,《南京照相馆》把思考的权力交给了观众,尽可能站在观众的角度上去想问题,没有一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只有观照普通百姓的真诚感。在豆瓣上,已经有超过19万用户打出了8.6分的高分,这也是今年国产院线电影的最高纪录。
《南京照相馆》不仅被众多观众誉为近年来最出色的抗战题材影片,更在票房表现和历史文化传播方面取得双重突破。影片的热映不仅提振了暑期档电影市场,更让年轻一代观众得以深入了解这段历史。已二刷影片的罗先生动情地表示:“这部电影真实地揭开了历史的伤疤,日军暴行如利刃般刺痛人心。但更令人震撼的是同胞们不屈的抗争精神——正是他们的觉醒与坚持,最终让真相大白于天下。这段历史,我们永不能忘。”这番观影感受,道出了影片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细心的观众可能会发现,如今的电影市场,高质量的国产影片正在全面取代好莱坞IP的地位,《南京照相馆》领跑暑期档就是最好的例证。除了取材真实历史事件和采用“大历史小切口”叙事模式,《南京照相馆》的成功还在于深耕本土叙事、引发情感共鸣、点映抢占口碑和市场现实需求。深耕本土叙事前面已经通过题材突破、叙事模式、人物刻画等层面说了不少,不再赘述。引发情感共鸣是当下电影市场的大趋势,让观影者能够引发情感共振,这显然比明星流量更具有票房转化力,而《南京照相馆》的出圈,就是优质内容对明星流量逻辑的强势碾压。
与此同时,品质过硬的《南京照相馆》采用了“长线”融合“高密度”的点映策略,从而抢占口碑先机和排片优势。当然,点映也是风险与机遇并存,会提前暴露最真实的观众口碑,如果陷入口碑争议,很快会被市场所淘汰。《南京照相馆》之所以能够在点映争夺战中杀出重围,第一波真实观众口碑积累起到了关键作用,从而实现了票房的裂变,这也证明了电影市场对优质内容的渴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点,《南京照相馆》票房也因此持续走高。另外,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相同题材的电影《731》目前官宣定档在9月18日,《东极岛》还未上映,《南京照相馆》因而精准占据先机,切中时间节点。
无论是正在热映的《南京照相馆》,还是即将上映的《东极岛》,又或是定档的《731》,他们都致力于对历史进行精准还原,真实自有万钧之力,相信不少观众会通过影像关联现实,感受到历史真相的分量。
一张张照片揭开抗战往事,传递深刻昭示。时间会让照片褪色,不会让历史尘封,大好河山,寸土不让,铭记历史,吾辈自强,更要让年轻人了解先辈的勇敢与无畏,感念和平时代的珍贵与吾辈自强的意义。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记者 孙瑞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