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10 作者:李尚
在历史的长河中,西夏陵作为西夏王朝的皇家陵园,静静矗立在贺兰山麓,见证了近千年的岁月变迁。如今,随着西夏陵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座历经人们精心保护与“重塑”的陵园遗址,将以崭新的面貌,闪亮于世界文化遗产的舞台。
01
申遗启动 西夏陵重要的转折点
时间回溯至2011年之前。彼时的西夏陵虽顶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光环,却也面临着基础设施薄弱与保护理念滞后的困境。陵区内仅有部分陵墓遗址有限开放。游客服务中心简陋,展示手段单一,大量帝陵和陪葬墓尚湮没于荒烟蔓草间,导览标识不完善。
“那时游客看完旧博物馆和3号陵,常常意犹未尽。”时任西夏陵区管理处规划科科长的周伟回忆道。博物馆旧馆建于1998年,面积局促,展陈方式落后,难以支撑对西夏文明的深度阐释。更严峻的是,陵区管理条块分割,旅游开发由企业主导,文物保护归管理处,而且环境杂乱,私搭乱建、不协调的旅游设施时有可见。
转机出现在2011年。国家文物局与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签署合作协议,明确支持西夏陵申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世界文化遗产。11月23日,西夏陵申遗工作正式启动。这意味着西夏陵基础设施建设迎来全新变革的转折点。
02
理念之变 让西夏陵“返璞归真”
申遗,绝不仅仅是挂一块牌子。它意味着保护理念的彻底革新。2011年,西夏陵申遗工作正式启动,并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签订了《西夏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西夏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本》编制合同。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刘剑带领团队接手西夏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时,深感压力。“我们面对的不仅是残破的陵塔,更是被现代设施割裂、干扰的环境风貌。”他说,西夏古人选择在贺兰山下、戈壁滩上建陵,正是看中了这里独特的自然氛围。因此,接下来的任务就是摒弃以往过度商业化、景区化的建设模式,恢复陵区的自然历史风貌,让西夏陵“返璞归真”。
基于这样的理念,项目团队开启了对西夏陵基础设施建设的重新规划与布局,致力于打造一套专业、真实、完整且具有公共传播力的展示体系。从遗址周边环境整治,到交通、服务设施的完善,再到博物馆等文化展示场所的新建与改造,每一项工作都紧密围绕申遗的标准与要求展开。
03
蓝图落地 奠定申遗成功坚实基石
围绕申遗目标,一场规模空前的基建攻坚战在西夏陵全面铺开。其内容之庞杂,远超普通景区升级。
首要任务是破解空间割裂的难题。在110国道东侧新建西夏陵博物馆和综合管理中心,将主要服务功能移出核心陵区;一条地下通道穿国道而过,无缝连接新服务区与核心遗址,形成完整参观环线;陵区主入口也同步改造,建立清晰的引导系统。
与此同时,遗址本体保护被置于核心。工程对帝陵及陪葬墓进行了系统性加固,设置了覆盖陵区的现代化安防系统,完善了防洪体系,并在遗产区和缓冲区边界设置了保护围栏与界桩,实现物理围合,明确保护红线。
一场力度空前的环境整治行动随之展开。拆除与遗址风貌冲突的现代建筑,移除干扰视线的林木,努力恢复贺兰山前开阔苍茫的历史景观。
提升遗产价值阐释能力是关键一环。新建博物馆规划了六大主题展厅,旨在全景式、沉浸化解读西夏文明。在重点遗址区域,设置解说标识、限制性围栏和环保栈道,并改造提升了西夏史话艺术馆功能。智能导览、VR/AR体验、3D/4D影院等现代科技手段被引入,让古老遗址焕发新活力。
此外,保障可持续运营的配套基础设施同步完善。新建了垃圾转运站、污水处理设施和停车场;在遗址区内铺设了旅游及巡视道路网络,形成安全巡查与游览环线;迁建区的供水、供电、供气、弱电、安防及绿化等管网也全面配套到位。
这张全景蓝图,为西夏陵构建起世界级遗产地所需的硬件骨架与软件灵魂,奠定了申遗成功的坚实基石。
04
新馆建设不止于建筑,更是文明的容器
在所有基建项目中,西夏陵博物馆新馆无疑是最耀眼的明珠,也是申遗的关键支撑。
2016年3月,新馆破土动工。选址几经论证,最终定于110国道东侧,背靠贺兰山,与陵区隔路相望。设计摒弃了旧馆的仿古佛塔样式,以现代语汇诠释地域文化与遗址气质。“新馆的设计充分考虑了与西夏陵遗址的关系以及对西夏历史文化的呈现。在总体布局上,通过视线分析,建立了建筑与遗址之间的对景关系。”刘剑介绍,博物馆和综合管理中心按功能拆解为两个纯粹的矩形体量,前后错动、平行布置,中间形成面向贺兰山为背景的帝陵遗址区的垂直指向,引导游客通过下沉的时空隧道,穿过国道进入遗址区,与遗址本体建立起紧密的空间联系。
现任西夏陵博物馆馆长的师培轶全程参与了新馆建设:“从图纸变成现实,每一步都凝聚着心血。9000平方米的空间,要承载近万件文物,要系统讲述西夏漫长的历史兴衰,压力巨大。”
建设过程充满挑战。严苛的气候对施工组织和材料选择提出高要求。复杂的展陈需求需要土建与装修、布展紧密协同。参与建设的周伟回忆:“吃住在工地是常态,钻研图纸,核验工程,协调各方矛盾,感觉自己都成了半个技术员。”2017年底,建筑主体完工。2019年5月,历经三年艰苦建设与精心布展,新馆终于准备就绪。
05
新馆启幕 打开了解西夏的窗口
2019年6月12日,焕然一新的西夏陵博物馆正式向公众开放。六大主题展厅以近万件文物为依托,结合数字化手段,构建起全景式、沉浸化的叙事空间。神秘的西夏文字不再遥不可及,文物背后的工艺与故事触手可及。
新馆建成后,为西夏陵的文化展示带来了质的飞跃。师培轶兴奋地说:“新馆的空间布局更加合理,展示手段更加丰富多样。我们能够通过现代化的展览方式,全方位向游客介绍西夏陵的遗产价值和保护历程,让游客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西夏文化的魅力。” 馆内陈列系统展现了近30年西夏陵考古调查与研究成果,为世界打开了一扇触摸西夏历史文化的窗口。
在建筑风格上,以消隐的大地景观之势与遗址区相连。从帝陵遗址回望两座建筑,其体量完全融入周围自然之中,充分体现出对遗址及环境的尊重与退让。古朴拙劲的造型,粗粝厚重的墙面,与帝王陵墓的庄严气质完美契合。“新馆开放后,吸引了许多新人到西夏陵博物馆拍摄婚纱照,在这里留下永久的记忆。”师培轶欣慰地说,看着游客络绎不绝,就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了!
06
申遗冲刺 细致入微的精细打磨
新馆的开放远非终点。作为中国在2025年世界遗产大会的申报项目,西夏陵的基础设施建设在2024年3月进入了最后的精细化冲刺阶段。
首要任务是依据最终版申遗文本,对博物馆展陈进行精加工。师培轶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在短短50多天内完成了布展调整。“这是一场硬仗!”他感慨道,“大到空间布局和整体色调,小到每一件文物的摆放角度和说明牌的措辞,都必须与申遗文本严丝合缝,容不得半点差错。”他们细致调整了表述、地图,优化了此前偏暗且易反光的灯光环境。
与此同时,遗址现场尚存在的展示短板也亟须补齐。工作重心迅速转向构建完整的遗址展示体系,加速在帝陵、北端建筑遗址、防洪系统遗址等此前展示薄弱甚至空白的区域,设置解说牌、标识围栏并开辟步行道,确保遗产价值的完整呈现。
按国际标准完善“三中心”是另一项硬指标。档案中心需要按照世界遗产的话语体系对海量电子档案进行科学分类整理、充实内容并建立便捷的查询机制;监测中心则必须整合安防、游客流量、环境监测和遗址本体等各项数据,实现与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总平台的无缝对接,并构建起有效的预警功能。
环境整治也进入到最后的攻坚扫尾阶段。针对演练中暴露的细节问题,进行了彻底清理。此外,按国家文物局要求,对地下通道内部进行了文化氛围提升,布置了展现西夏陵风貌和民众支持的图片展;简化整治了通道出口区域……
07
焕然新生 一部立体的西夏史诗
基础设施完成后,西夏陵区的整体效果焕然一新。
110国道以东是新馆与综合管理中心组成的现代服务区;以西是核心陵区遗址。地下通道如一条时空纽带将二者紧密连接。杂乱设施消失,贺兰山前开阔苍茫的历史景观得以恢复。低矮的隐形围栏、斜卧的解说牌最大程度减少对遗址本体和环境视线的干扰,真正做到“见而不显”。
“现在的西夏陵区,真正展现出了它应有的古朴与庄重。”师培轶说,如今,9座帝陵不再是沉默的土丘,而是被赋予了鲜明的阐释主题。3号陵格局保存非常完整,以“重现”为关键词,帮助观众理解西夏帝陵的基本形制;4号陵依山而建,突出“环境”特征,引导观众感知遗址环境与选址理念;6号陵因出土文物丰富,主题设定为“建造技艺”,基于考古发现展示西夏建筑工艺与手工业水平……“每座陵都是一个独特的故事切入点,串联起来就是一部立体的西夏史诗。”
对于已无实体的月城石象生,团队基于残片进行推测性复原,钢丝网勾勒出残缺部分,泾渭分明。透明玻璃板叠合复原图像技术,让观众在特定角度目睹遗址现状与历史轮廓重合。刘剑说:“目标就是让残缺的遗址‘开口’,让公众不仅能看见,更能看懂。”
与此同时,陵区整合升级的监测预警平台如同“智慧大脑”,实时守护遗产安全。全覆盖的巡视道路网,保障了日常巡查与应急响应的效率。筑起了遗产保护的坚固防线。
2025年7月11日,西夏陵正式跻身世界文化遗产的行列,这是宁夏世界文化遗产零的突破,更是中华文明在世界舞台上的又一次闪耀。在西夏陵,那些粗粝的墙面、消隐的建筑、精妙的展陈、智慧的监测,无不诉说着对历史的敬畏与对未来的担当。
记者 李尚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为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提供
世之瑰宝·西夏陵系列报道
策划:李振文 本期执行: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