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苑巷 书香与烟火在这里交融

版次:13 作者:吴璇

在银川市兴庆区,有一条名字里充满了书香气的小巷——书苑巷,它一头连着凤凰街,一头连着永安巷,全长1.4公里,不仅是学子每日必经的求学路,也是一条充满了烟火气息的街区巷陌。

A

从郊区农村

到城市街巷

在宁夏地名专家郑济洧的印象中,1997年前后,银川一中迁到这个地方之前,这里还是农村地域,银新铁路专线两侧全是望不到头的菜地,春天泛着新绿,秋天铺着金黄,直到银川一中迁到这里,才陆续在周边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书苑巷也应运而生。

而“书苑”之名,恰与银川一中的文化教育属性相呼应。周边的街巷像一串文化气息浓郁的符号:敬德街的“敬德”、修业巷的“修业”,都围绕着“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展开,让这片区域的地名自带书卷气。走在巷里,常能看到穿校服的学生与拎菜篮的居民擦肩而过,文化气与烟火气,在这里自然交融。

B

街巷里的生活温度

从敬德街拐进书苑巷,最先“撞”进感官的是老北京涮肉馆的铜锅蒸汽。这家店开在巷口东侧,门脸不大,玻璃上贴着“手切鲜羊”的红贴纸,每天清晨,老板都会支起案子现切羊肉,肉片薄得能透光,卷成小卷码在瓷盘里,伴着窗外的树影,像一幅流动的画。

往西走二十米,江湖菜馆的后厨总飘着热辣的香气。铁锅里的辣椒炒肉嗞嗞作响,油烟顺着抽油烟机的管道爬出来,在巷里散成淡淡的烟火气息,路过时能闻到青椒的鲜嫩与炒肉的焦香。店门口的台阶上,常摆着几个小马扎,是给等座的食客准备的,傍晚时总会坐满穿校服的学生,校服上的蓝白条纹与墙上“江湖菜”的狂草招牌相映,有种奇妙的反差。

巷子中段藏着温柔的味道。“奈田甜面包屋”的玻璃橱窗擦得锃亮,里面的海盐卷泛着焦糖色,酥皮上的纹路像水波,旁边的草莓慕斯顶着新鲜的草莓,奶油上撒着糖粉,阳光透过玻璃照进去,把甜点的影子投在地板上,像一块融化的光斑。门口的小木牌写着“每日现烤”,傍晚路过时,总能撞见刚出炉的法棍立在架子上,散发着麦香。

再往西,“茶南子青年茶馆”的红色招牌在绿树间跳脱出来。推门时风铃会叮当地响,店里的冷柜里摆着十来种茶,从传统的茉莉花茶到新式的水果冷萃,满足不同的口味。靠窗的长桌上,常能看到摊开的练习册,冰饮杯底的水珠顺着桌沿往下滴,在纸上晕开小小的圈,与窗外的树影形成有趣的呼应。

生活的细节藏在街巷的褶皱里:中医诊所的木门上挂着“悬壶济世”的木匾,药柜里的抽屉贴着“当归”“黄芪”的标签,老大夫候脉时,手指轻轻搭在患者腕上,诊室里飘着淡淡的药香;舞蹈机构的玻璃墙后,把杆上总挂着几件练功服,粉色的、蓝色的,随着学员的动作轻轻晃动,竟也与钢琴曲的节奏合拍;修鞋铺的铁皮柜上,整齐码着不同型号的鞋钉,老师傅钉鞋跟时,锤子敲打的“笃笃”声,像巷子里的时光节拍。

C

一条小巷的动人气质

到了开学的时候,每逢清晨,书苑巷在银川一中学生的脚步声中苏醒。穿蓝白校服的学生背着书包从各个小区前来,有的拐进巷口的早餐铺,买个夹菜饼边走边吃,塑料袋摩擦的“沙沙”声与脚步声交织;有的三五成群,讨论着昨晚的作业,笑声惊飞了树梢的麻雀,阳光透过枝叶落在他们的校服上,蓝白条纹间跳动着金色的光点。

中午十二点,是巷子里最热闹的时刻。放学的学生如潮水般走出校门,瞬间填满了书苑巷的各个角落。陕北烩菜馆的高压锅“嗤嗤”地冒着白气,揭开锅盖时,香气猛地炸开,引得学生们扒着门框喊“要两份加粉条”;炸串摊前围了一圈人,油锅里的串串嗞嗞作响,刷上甜辣酱后,被人举在手里晃着,油星偶尔溅在地上,很快被往来的脚步蹭掉。

午后三点,阳光把树影拉得很长,巷子里的节奏慢了下来。“茶南子”里坐了不少年轻人,店员在吧台后泡着茶,茶叶在玻璃壶里慢慢舒展,像一场无声的舞蹈。修鞋铺的老师傅靠在藤椅上打盹,手里的蒲扇搭在肚子上,随着呼吸轻轻起伏。

傍晚六点,暮色开始爬上屋顶。接孩子的家长们站在巷口的树荫下,手里拎着刚买的水果或零食,看到校服身影出现时,便笑着招手。“奈田甜”的橱窗亮了灯,暖黄的光晕把甜点照得更诱人,学生们放学路过,常会进去挑一块蛋糕,包装纸的“窸窣”声与说笑声混在一起。餐馆的灯也次第亮起,老北京涮肉馆的铜锅又开始咕嘟冒泡,映着窗玻璃上的树影,像一幅温暖的剪影。

书苑巷的妙处,在于它既是地理坐标上的“节点”,也是生活场景的“容器”。往北过了民族南街,就是光耀生活MALL等商业体,而往南走十分钟,宝湖公园的湖面波光粼粼,但书苑巷却独守着一份市井的踏实——它距离繁华不远,却隔绝了喧嚣;靠近学校,却不止有书卷气。

在这里,能看到城市发展的轨迹:从田野到楼房,从村落到社区,书苑巷像一块海绵,吸收着时代的变化,却始终保持着自己的节奏。巷边的行道树越长越粗,树干上的年轮里,藏着学生们的成长故事,也藏着居民们的日常点滴。

记者 吴璇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