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桶水,一棵树,一辈子

版次:14 作者:崔娅娜(山西襄垣)

记忆中的“长期主义”,是跟在爷爷屁股后头看他挑水。那年旱得厉害,庄稼卷着叶子,像被火烤过。

村头那棵老槐树也半死不活。爷爷却每天鸡还没叫就起身,扁担吱呀吱呀地响,水桶晃出一道小弧线。一桶、两桶,井水倒进树根旁的泥坑里,转眼就被吸得干净。村里人笑他:“一棵树能当饭吃?”爷爷擦把汗,不吭声,第二天照样来。

我问爷爷:“这样做能救活大槐树吗?”爷爷给我讲了“愚公移山”的故事,然后继续挑着水向村口走去。

第二年,老槐树抽出新叶,爷爷笑了,说:“功夫不负有心人,你太爷也能安心了,这树是你太爷的父亲种下的,这么多年老槐树都枝繁叶茂,到了我这里我也会让它枝繁叶茂。”

后来爷爷走了,树还在,风一吹,叶子哗啦啦响。我终于明白,爷爷的坚持便是长期主义。如果你有不怕输的精神,那你便会赢。

朋友有一对儿女。女儿上六年级,英语却念得比一些大学生还溜。外人惊叹,朋友只是笑:“没别的,就是在上学放学路上背单词。”刷牙间隙、三餐间,播放的全是英文绘本。

朋友的儿子刚上一年级时,数学不及格,但经过一年的不断练习,二年级的期末考试数学考了93分。别人问他怎么做到的,他说没有别的,就是坚持。时间被他切成一小块一小块,再慢慢垒成高塔。旁人说苦,他说习惯了。原来长期主义不是咬牙切齿,而是把正确的事揉进日常,像盐落进水里,处处有味道。

想到三年前的自己,熬夜、刷短视频,日子过得像没拧紧的水龙头,滴滴答答地漏。后来病痛缠上了我,看着网上各种励志的事件,心里空落落的。于是暗自下决心给自己定了三条小规矩:隔天跑三公里、一周读两本书、每天写两百字。

开头也狼狈:跑八百米就喘、读书三页就困、写两行就卡。我没退,只是把步子再小一点:跑不动就走完三公里,读不完就翻十页,写不出就抄一句金句。三个月后,偶尔也能坚持跑完三公里;半年后,每周看两本书已经形成习惯;三年后,键盘敲两千字不再卡壳。身子轻了,眼睛亮了,心里也长出一条路。

回头想想,爷爷的树、朋友的孩子、我的字,其实都在炖同一锅汤:选好料,添足水,小火慢熬。火候到了,汤自然香。长期主义不是远方的灯塔,是眼下灶膛里跳动的火苗。它允许你慢,允许你笨,允许你偶尔添冷水,只要锅不熄火。

□崔娅娜(山西襄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