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丹青绘写遗产瑰宝

版次:12 作者:王敏

今年7月,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60项。不久前,宁夏文化馆在天青美术馆举办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西夏陵主题美术创作研讨交流会”。交流活动汇聚了史学与艺术专家、美术创作者和广大美术爱好者,并展出了各种形式的艺术创作作品。

01

艺术与历史的对话

天青美术馆馆长吴惠敏介绍,本次研讨交流活动打破了“单向讲授”的传统模式,设计了“看、听、评、议”相结合的立体化流程。活动现场设置了小型主题展,展品类型丰富,从宏大的主题性创作到精致的文创设计,从国画、油画等传统形式到农民画、沙画等民间非遗,全方位、多维度地展示了西夏陵主题的创作成果。

史学家杜建录从学术角度深入讲解,诠释了西夏历史文化的价值;艺术家周一新则从创作角度出发,指导创作者如何将历史真实转化为艺术真实。

02

刘宁《西夏陵远眺》

活动中,宁夏大学美术学院刘宁的参展作品是《西夏陵远眺》,是一幅50cm×50cm的写生作品。作为宁夏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刘宁具有丰富的创作经验。

“对于我们专业创作人员来说,写生是基本的创作活动,但对西夏陵的写生,和一般的写生不同,它有人文景观的文化与历史的厚重,所以需要从构图等角度有更多的考虑。”刘宁说。

此前,刘宁曾受邀去西夏陵写生创作,也有作品被西夏陵博物馆收藏。此次参展作品《西夏陵远眺》,画面中一片原野,透过树丛可以看到远处的西夏陵。刘宁回忆说:“创作当天是下午,光线强烈,我特别想突出当时的光线,希望传递出一种广阔、宏伟的感受。”这幅作品的创作用了三个多小时的时间。

在艺术表现上,刘宁认为:“这次展览,能看到大家保持了一贯的创作热情,一起来为我们的西夏陵作宣传。而对人文景观的创作,未来期待创作者们能够更好挖掘、更好表现,在表达形式和语言上,可以更深入。”

03

王心悟《贺兰山下》

宁夏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宁夏美协油画艺委会主任王心悟的参展作品是《贺兰山下》。他试图通过这幅画表达历史的烟云和历史记忆。

作为古时边塞重地的宁夏,有着很多历史遗迹,古长城在贺兰山地域绵延不断。王心悟介绍道:“离贺兰山古长城不远处即是宏伟的西夏陵遗址,它是中国北方历史上留存下来的文明瑰宝。”

《贺兰山下》整体以贺兰山和西夏历史为背景,呈现悠远的历史遗珍。作品采用油画现实主义表现方式,描绘了贺兰山下古长城以及西夏陵周边的历史图像。

“这幅作品的构图重点主要在于用贺兰山作为一个深色背景,画面下部的黄土部分,折射或者隐喻大漠西北一种古往今来的历史脉络。”王心悟详细解读了自己的创作思路,“画面下部描绘了一个古长城遗址的片段,通过画面的斜线构图来增加画面的张力和动感。空中则特意画了一朵凝固感的云,以传达历史的纬度和历史的脉络。”

在色彩表达方面,王心悟选择“用比较深一点的颜色,比如蓝、黄,包括天空的颜色,都以一种烟云厚重感为主。以黄蓝为主调的色彩运用,旨在表达一种历史的厚重和悠远。”

04

用艺术去展现西夏陵

本次艺术创作研讨交流会的显著特点是形式多元、跨界融合。活动理论实践并重,艺术门类齐全,为艺术家们提供了宝贵的交流平台。比如专家周一新的点评直指创作者最关心的核心问题,如“历史真实性与艺术表现力如何平衡?”“传统文化元素如何与当代审美趣味相结合?”并给出了具体的改进建议。

这些建议,为创作者提供了可操作、可提升的专业指引,避免了创作陷入同质化或符号化的误区,极大地提升了整体创作的艺术水准和思想深度。

本次展览的组织者表示:“申遗成功不是终点,而是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新起点。我们将全面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切实提高遗产保护、管理、研究以及展示能力和水平。”

正如刘宁教授所期待的那样,多层面、多角度的创作,会给受众带来更丰富的体验。从专业画家的写生创作到青少年们的艺术表达,从国画到油画,从民间非遗到文创作品,西夏陵被大家融入不同的艺术形式,向世界讲述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动人故事。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记者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