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16 作者:《北京晚报》
近期,一些消费者利用AI工具制作伪图来骗取退款的行为,被一些电商客服在社交平台上曝光,随即引发热议,AI软件甚至又多了个“退款神器”的名头。
在业内人士看来,伴随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此类乱象以及商家一些“无中生有”“拿来就用”的AI滥用行为,应得到进一步规范的管理。
A
发现
新技术竟用于“造假式索赔”
社交平台上,有商家晒出令其哭笑不得的所谓商品“瑕疵”图,一顶鸭舌帽上,似乎沾染了一块指甲大小的咖啡色污渍,细看污渍却十分光亮,犹如贴纸般平整。
发霉的水果、破裂的镜子、洒掉的奶茶……记者看到,社交平台上类似被商家披露的案例中,均是购买者对AI软件下达各种指令,声称货品存在质量问题,以此申请售后处理。一些图片中甚至还保留着AI软件的水印,或者痕迹太过生硬,致使造假者未能最终得逞。
那么,如果将生成图片的指令描述得更细致些,再将相应提示水印裁掉,商家能否识别出来呢?记者找到新近购买的商品先拍摄图片,再生成“瑕疵”图,分别发送给商家客服进行实测。
例如,一款通过某旗舰店购买的营养保健品,记者将未开封的纸盒包装产品竖立放置,拍摄图片并对AI下达指令:“生成封口位置有一处小范围破损的图片,同时保留盒子其他部位信息。”十几秒后得到相应图片。记者联系客服称,包装盒稍有破损,客服在看过图片后马上询问,“快递盒收到时是否有挤压?”并称,“可能是运输途中有磕碰,但产品是独立包装,不影响服用,可以提供5元补偿。”
另一款通过某微店购买的一套书籍,记者拍摄其中一本的封底,要求AI生成“右上角位置轻微污渍”的效果图片,很快得到一张沾染了小范围黑色霉点的伪图。发送给微店客服后,对方表示“可以给予3元补偿或退换货”。
事实上,因为封底有较多文字,细看所生成的AI图片,相较原图的文字,呈现出一种颜色较淡、仿佛打印机没墨了的断续感。尤其在生成“污渍”的周边,涉及的字迹也跟着变得模糊一团。但尽管有诸多疑点,客服仍未提出异议。从记者实测结果来看,如果图中没有明显的AI水印,商家基本无法辨别图片真假。两次测试中,记者均婉拒了客服的补偿方案,商家没有实际损失。
B
判断
遭“碰瓷”店铺中小商家为主
“这种生成AI伪图以‘薅羊毛’的现象,是近几个月才出现的,确实已有部分商家遇到过。”互联网与数智化专委会副主任、上海光明(合肥)律师事务所涂攀跃律师,长期处理电商消费纠纷及职业打假索赔案件,对新技术带来的问题感知敏锐。
据他观察,目前遭遇“碰瓷”现象的商家,多集中于小额生活用品、生鲜食品等类别。“以中小商家为主,因为金额较低、数量也不大,还没有正式立案,基本停留在咨询讨论阶段。”
记者发现,自从今年多个主流电商平台调整售后政策以来,“仅退款”从形式上已不再默认可选。不过,平台仍支持买家与卖家在协商一致后,不用退货只退款。对一些低价商品以及生鲜食品等,不少商家遇到质量问题往往习惯于直接退款或重新补发,至少会给予一些返款“补偿”,这就给了别有用心者“薅羊毛”的可乘之机。
什么样的群体会做这种事情呢?涂攀跃告诉记者,一是“羊毛党”,二是职业打假索赔群体中的入门级“小白”——看到AI技术很火,就催生了占小便宜的歪心思,在其“圈子”内部,也被视作“不入流”的行为。
中国消费者协会律师团成员胡钢称,个别消费者甚至职业索赔人,通过AI伪造商品图片、开箱视频等骗取退款,商家有权要求返还并赔偿损失。更有甚者要求商家进行“退一赔三”“最低五百”“退一赔十”“最低千元”等惩罚性赔偿,就属于一种违法行为,若涉案金额或次数达到标准,还可能涉嫌诈骗罪或敲诈勒索罪,承担刑事责任。
不过,从实际经验来看,涂攀跃分析AI造假索赔只是一种短期现象,是个别消费者的特殊行为,尚不具有普遍性。记者注意到,在一些相关讨论帖的下方,已有商家支招称,会让一些疑似“碰瓷”买家,拍摄某特定场景角度的视频,受目前技术所限,此举可以识别出那些经AI加工的画面。“伴随国家对AI生成内容监管趋严,以及商家对此类行为认知的增强,这类现象将会很快得到遏制甚至消失,是成不了什么‘气候’的。”
C
规范
解决“哪些内容是生成的”问题
尽管数量不多、发展空间有限,AI用于“薅羊毛”的现象,再次引发人们对平台经济消费场景下,AI生成内容滥用的关注。
记者注意到,“造假式索赔”乱象出现前,消费者对于商家AI广告图铺天盖地的应用诟病已久。尤其在农产品、服饰服装等非标准化产品领域,完美AI商品图的背后,是到货后的一言难尽。
不久前,知名零食品牌良品铺子给“四粒红花生”拍宣传图,竟将长在地里的花生“挂”上树枝,闹了个大笑话。良品铺子对此回应称,系在电商平台商品详情页中错误使用了由AI生成的图片素材所致。某平台多个女装店内,“模特”不成比例的手指、错位的肘关节、角度奇怪的侧脸等,无不透出其AI图片的本质。“模特没有也就算了,衣服也不是实拍,这种传递不出任何信息的商品图看了有什么用?”
为规范AI发展问题,自9月1日起,《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已正式实施,这被视作我国对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治理,从框架原则到规则细化的转变。涂攀跃认为,该《办法》重点解决了“哪些内容是生成的”“是谁生成的”“怎么生成的”等关键问题,无论商家、平台还是用户,都应该尽快对标学习。发布AI生成合成内容的,应主动声明并使用平台提供的标识功能进行标识,任何人均不能对标识进行删除或篡改。
虽然该办法没有直接就不进行AI标注的法律后果进行明示,涂攀跃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分析,总体而言,对于服务提供商及平台,未履行AI标识义务,将面临较为严重的后果,如关闭网站、吊销执照、罚款等。而对普通用户,管理上更倾向于敦促整改,但AI滥用严重的,会采取下架、限流、封禁等举措,如侵权还可能要承担民事责任。
文图据《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