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5 作者:王西平
一座城,半碗面半碗米。在银川很多本地人的饮食搭配都是中午米饭晚上面条。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面食做法十分丰富,口味绝佳,最有代表性的有羊肉搓面、臊子面、贺菇面、羊排小揪面、连锅面、生氽面等。
搓、臊、菇、汆
银川四碗“老”面地道西北味儿
羊肉搓面是银川标志性传统面食。所谓“老搓面”,我理解中的“老”,是当地人对古法手艺传承的尊称。这种面最大的特点是在面条制作时体现的“搓”字,选用银川平原上好的高筋面粉,揉成面团醒好,然后手工搓制成筷子般粗细的面条,下锅煮熟。制作臊子也大有学问,精选羯羊肉,切成丁块炒熟,再烩上羊骨及骨髓文火熬制的老汤,放入新鲜的香菜、梅豆、豆腐等蔬菜,再来上些辣椒红油,挑一筷头吃一口,面精肉鲜,香气四溢,口感特别。哪怕不是特别喜欢吃面食的人,吃上一碗老搓面,再配上一碗小咸菜,那味道也叫人念念不忘。
宁夏的一碗面因一首歌受捧,这碗面就是羊肉臊子面,这首歌是布衣乐队创作并演唱的《臊子面》。歌曲讲述了主唱吴宁越背井离乡追寻音乐梦想的故事,每当他想家的时候,就会听到妈妈的呼唤:“你回家吧,困难的时候,回家妈妈给你做最喜欢的羊肉面……”许多歌迷听了这首歌,专程跑到银川,就为品尝歌中的羊肉面。银川的大街小巷,羊肉臊子面馆处处可见,基于面好、汤香的缘故,已经成了当地百姓的待客佳品。
相比以上两种银川特色“老”面,贺菇面在“面”的制作上并无特别,但因采用贺兰山野生蘑菇,让这碗原本普通的面,在口感上显得非同一般。贺兰山野生蘑菇因色泽发紫,故称贺兰山紫蘑菇或紫丁香山菇,为纯天然野生菌种,营养成分很高,堪比菇界“灵芝”,调制在面食中,口感醇正,气味浓香。
羊肉搓面、臊子面、贺菇面在烹制手法上较为传统,而生氽面绝对是宁夏土生土长的特色面食。较早把生氽面从南部山区带到银川平原的是同心人开的同心春饭馆。不论是午市还是晚市,面食爱好者来到这家饭馆,都会不约而同地报出同一种面食的名字。不一会儿,一碗碗热气腾腾的生汆面飘着生鲜肉的氽香味被端了上来。亮白劲道的面片上漂着一层亮晶晶的辣子油,肉汤里配着肉馅丸子和粉条等佐料,光是在色觉就让人垂涎欲滴,先喝上一口汤,顿时让人感觉寒气尽散。
孜然羊肉炒面 家传匠心手艺 一口难忘的鲜香
说到银川有特色的面馆,华彪面馆须得一提。前些年,在一帮“吃货”朋友的推荐下,我们去了这家面馆,据说那里的面样样地道,老板人称彪哥,家族第三代厨师。
彪哥二话不说,让我们先尝尝他家的孜然羊肉炒面。宁夏所有的面我都吃过,孜然羊肉炒面还是头一回吃。没想到一口吃下去,就让人停不下来,美味在舌尖跳动,鲜香在心里流连,回味悠长。
剔骨、切肉也是彪哥的绝技。他剔的骨头非常干净,半星肉沫都不剩;他切的肉片可以粘到墙上,足见刀功了得。但对于食客来说,“花拳绣腿”无济于事,关键得看饭做得好不好吃。对此,彪哥说,店里每碗面条重量都是称好的,配料精细,炒料秘制,工艺完全标准化。就拿这孜然羊肉炒面来说,秘籍全在这羊肉的煸制上:精选上好的宁夏滩羊肉,冲洗干净,切块。肉块敦实,足有大拇指那么大。“对于肉臊炒制,我遵从煸的烹饪技法。大火生煸,直到把肉中的水分煸出来,然后再配上正宗新疆孜然以及其它味料,这样煸出来的肉块软烂入味。”彪哥说。
“老银川”们大多记得,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彪哥在富宁街开过面馆,那时候主要卖牛肉臊子面,他的臊子面没有满碗的红油汁,没有厚厚的辣椒,有的是淳朴和独特。后来因故关门,为了延续这份面食的情结,2015年彪哥又热热闹闹地重新开起了面馆,而且档次更高了。彪哥自称是一个草根面食厨子,没进科班学校学过一天,也没有跟随过什么名震江湖的大厨,从十五六岁开始,就在家向母亲学手擀面,向父亲学调味料的秘制手法,数十年如一日,终于功纯艺精,自成一家。
燕面懒疙瘩 一锅粗粮面 藏着儿时记忆
如今,随着人们的饮食理念转变,一些山区粗粮特色面食也日渐风靡银川。山里“上不了台面”的燕面懒疙瘩,如今在银川一些主打固原风味的餐厅,摇身一变成了富有诗意的“燕面滴水”。
小时候经常吃的燕面懒疙瘩,所需食材十分简单,一碗水、一颗土豆、一把石磨燕面,仅此而已。燕面,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莜麦面。我还是喜欢自己在家按照母亲最质朴的方法去做。土豆是从家乡带来的,削皮后用老式菜擦子擦出土豆糊糊,然后将备好的莜麦面与土豆糊均匀搅拌,不断揉捏,让面的清香与土豆的绵沙充分融合,三五分钟后,搁置在刀面上,等待随时“下水”。与此同时,将提前备好的土豆条、葱花倒入锅里翻炒几下,冷水大火烧煮,沸开,用筷子一棱一棱地往锅里拨。通常情况下,最后一小坨面拨完,锅里的面也就煮得差不多了,出锅前只需要适量调点盐,并加上小韭菜和西红柿丁块即可。当然了,还可以配菠菜、蒜苗等时令蔬菜。这样的“懒疙瘩”吃起来口感敦实,水面融洽,柔腻如一,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连锅面食之精髓。说到底,吃的就是妈妈的味道。其实,作为都市人,都在食物中寻找一种记忆,一种遗失已久的童年美味。
王西平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