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自行走的时光

版次:08 作者:王连翠

那一年,工厂繁忙,我随丈夫搬到了城郊的厂房暂居。生活的底色,从此被车间永不疲倦的轰鸣声覆盖。它无孔不入,不仅震颤耳膜,更侵入梦境,蒙上一层冷硬的金属色调。而比机器更刺耳的,是深夜里骤然响起的电话铃声——像一把尖利的爪子,总能精准地将我本就浅薄的睡眠撕得支离破碎。

彼时,身体不适、工作重压、家庭琐事,如层层叠叠的噪音纷至沓来,永无休止。我的心绪烦闷至极,仿佛一只被困于玻璃罩中的飞虫,四下冲撞、嗡嗡作响,却寻不到一丝透气的缝隙。

直到一个失眠醒来的清晨,我邂逅了一条小路。时光悄然流转,不知不觉间,这条路已陪我走过一整个冬天。季节更迭,小路也从初遇时的清瘦空旷,渐渐丰盈,直至如今被绿意填满、杨柳拂面。从陌生到熟悉,一路上多是晴空万里,当然,也偶有阴云密布。长久的陪伴中,我蓦然发觉,小路早已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我爱上了这独自行走的时光。

漫步其中,看麦苗起伏,听风声过耳;曾赞叹路边小花独自芬芳,也怜惜杨柳依依。心境,竟由此渐渐由浮躁转向安宁。那些与清风同行的时刻,心灵得以沉淀,一些困惑在独步中有了答案,许多烦恼也随风散去,如云烟不见。

每一个霞光初现的清晨,我漫步于小径。脚下是沾满露水、冰凉柔软的草甸,耳畔是尚未完全醒来的鸟鸣,天地间仿佛只剩我与这一片澄澈。这短暂的独处,让我暂忘尘世纷扰,只与自己的灵魂相对。

暮色四合时,我常停步于一片开阔之地。此刻天地被染作温柔的橘红,夕阳下,我禁不住感叹时光流逝。这竟让我想起苏轼那个“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夜晚,他所慨叹的,与我此时所思,跨越千年,竟如此相通——生命短暂,我们该如何自处?苏轼的答案是:“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带着暮色中的沉思,我继续前行。路灯次第亮起,将我的身影时而拉长、时而缩短。望向远处——城市上空正弥漫着喧嚣而冰冷的光雾,霓虹闪烁,人声鼎沸。那是我日日深陷其中的世界,一个热闹却也浮躁的漩涡。然而此时,我的内心却如止水般宁静。

我突然明白:真正的静,并不在山野,而在内心;真正的独处,也非远离人群,而是在繁华市井中,依旧能在心底坚守一方不容惊扰的清明。

在这个日渐浮躁的城市里,每一次独步与回归,每一刻静思与叩问,都是在为自己守护一片宁静。于慢与静的沉淀中映照天地,于独处中遇见更丰盈的自己——对得起内心的声响,也无愧于当下的时光。

这,或许就是一个平凡个体所能给予时代最质朴、也最珍贵的回响。

□王连翠 (山东临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