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手心焐热的硬纸板,到刷脸即走的电子码

方寸火车票“褪”去纸衣裳

版次:04 作者:李尚

2025年10月1日,中国铁路将迎来一个历史性时刻:全国铁路客运将全面使用电子发票,对当天及以后乘车的旅客,不再提供纸质报销凭证。这项变革标志着自2024年11月1日开始推广的全面数字化电子发票过渡期结束,纸质票证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从小小的硬纸板到无形的电子码,方寸之间的火车票变迁,映照出宁夏铁路从蹒跚起步到风驰电掣的辉煌发展历程,承载着几代银川人的记忆。

01

火车票的四次迭代升级

“火车票经历了四次重大变革,每一次变革都代表着铁路技术的飞跃,我们银川铁路的发展也是其中的见证者。”银川火车站客运部门工作人员介绍了火车票的演变历程。

第一代是“硬板火车票”,从包兰铁路1958年通车一直使用到上世纪90年代。这种票尺寸为57毫米×25毫米,软座为浅蓝色,硬座为浅红色。票面印有盲文,银川站发出的慢车票没有红线标记,快车票上印有一条红线。由售票员手工盖车次、打针孔,这种方式延续到上世纪90年代。

第二代是“软纸式火车票”,1996年末开始在全国推广使用。先是湖蓝底、后变成粉红底,并逐步出现短条形码、长条形码、二维码。银川站在1997年启用了计算机售票系统,售票时间大大缩短。2012年实名制后加印姓名身份证号,售票时间更是缩短至几十秒。

第三代是“磁卡式火车票”,2007年随着动车组上线运营而推出。这种票正面为浅蓝色,背面为黑色,利用磁介质记录票面信息。2011年兰州至银川动车组开行,银川正式进入动车时代。伴随着铁路12306的上线,银川人可以在手机或电脑上订购车票,正式开启“指尖购票”。

第四代是“无纸化火车票”,2020年银西高铁开通,银川全面推行电子客票,宁夏正式步入高铁时代,实现了刷身份证直接进站。

02

硬板票和绿皮车

“那时候的火车票金贵着呢,得用针孔机打日期,跟盖公章似的。”69岁的退休教师吴菊英回忆起1981年第一次坐火车的经历,“第一张火车票就是银川到兰州,攥在手心能焐出汗来。”她清晰记得,银川火车站的售票窗口后,立着3米多高的木制格子柜,每个格子上贴着标签 ,“银川-兰州”“银川-包头 ”“银川-西安”,里面码得整整齐齐的硬纸板票,像极了中药铺里的药材。“售票员是个大姐,我报了‘银川到兰州’,她从格子里抽出一张浅红色的票,在背面写‘68次’和座位号,再塞进针孔机,‘咔嚓’一声,票根就出现了‘8109’的针孔,代表1981年9月,我到现在都能背出那串数字。”那时的绿皮火车走的是包兰铁路,时速只有40多公里,银川到兰州430多公里的路程,要晃悠10个小时。“车厢里挤得连落脚的地方都没有,我带了个花布包,里面装着馍馍和咸菜,只能靠在过道的门边上。”吴菊英笑着说,夏天车窗能往上推,风里裹着铁轨边沙枣树的香味,闻着那股甜香,就知道快到青铜峡了;冬天则要裹着厚棉袄,窗户缝漏风,乘务员会用硬纸板把缝隙塞住,没有广播报站,全靠乘务员扯着嗓子喊,大站停5分钟,小站只停2分钟,上车全凭挤劲。

03

软纸票上的条形码

“2003年我第一次坐火车去西安打工,那张粉红底的软纸票上有黑条条,售票员说那叫条形码,能扫出我的信息,当时觉得可先进了。”45岁的付贵勇是银川贺兰县人,他记得当时正处在硬板票向软纸票过渡的阶段,售票大厅一半是电脑售票窗口,一半还是传统的人工台。“我要去西安找表哥学汽修,天不亮就去排队买票,清晨的银川站广场,冻得人直搓手,队伍从售票厅排到马路上,得有200多人。”付贵勇说,轮到他时,售票员递来一张粉红底的票,他特意摸了摸票面的条形码,“硬邦邦的,像贴了层塑料膜,我问售票员这是啥,她说‘机器一扫就知道你是谁,丢不了’。”

那时银川到西安还没有直达高铁,坐的是K字头火车。“我买的是站票,在两节车厢的连接处蹲了一路,表哥给我带的牛肉干,分了一半给旁边的老乡。”付贵勇说,比起老一辈的绿皮车,这趟车已经有了空调,“夏天不热,冬天不冷,就是人多,厕所门口都站着人。”他记得当时银川站已经有了电话订票服务,但村里信号不好,打十次有八次占线,还是排队靠谱。

04

数字化出行的便捷体验

上个月,38岁的何洪刚经过银川站的自助闸机口回到家,作为一家国企子公司的销售经理,他经常外出出差,对现在的铁路服务赞不绝口,“现在我从银川出发,去西安、兰州甚至北京,都只带身份证,刷脸进站非常方便。”

“银西高铁开通后,从银川到西安只要3个小时,到兰州只要2小时,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何洪说,旅途不再是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时空变化,途中的体验让旅客越来越暖心、便捷、舒适。银川火车站现在配备了无障碍智慧出行设施,语音导盲设备、轮椅升降平台等让特殊旅客可独立完成购票、进站、乘车全流程。推出“铁路畅行码”,扫码即可查询列车时刻表、订餐、补票。

而那些承载着无数人记忆的纸质车票,正静静地躺在收藏盒里、相册中,继续讲述着关于离别、重逢与奋斗的宁夏故事。从包兰铁路到银西高铁,从硬板票到电子票,方寸之间的变化,见证了银川从西北边陲城市向区域性中心城市迈进的坚实步伐。

记者 李尚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