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10 作者:叶於亭
陪伴数代中国人的“纸票时代”即将正式落幕,也引发了一波“回忆杀”。那些封存在火车票里的往事,是聚散离合中的悲欢,是年少时赤诚热烈的情感,也是连接远方与归途的“藕断丝连”。
方寸车票,载爱远行
听到纸质车票即将退出历史舞台,39岁的冒建志有些恍惚。他已经很久不坐火车了,但他的记忆深处始终刻印着两幅画面:一张红色的纸质火车票,和一个在站台上蹒跚捡拾苹果的身影。
2004年,18岁的冒建志怀揣一张红色车票,从银川前往武汉上大学。临行前,疼爱他的爷爷硬是在行李中塞进一整箱苹果。那时的他一心想着离开家,只觉得这箱苹果是几十斤重的累赘,几次想分给别人,都被爷爷拦下。火车到站,箱子破了,苹果滚落一地,他心里反而一阵轻松,头也不回地拎着行李往前走。没走几步,回头却看见白发苍苍的爷爷正弯着腰,小步追着满站台滚动的苹果,不时向帮忙的旅客点头道谢。过了好一阵,爷爷才抱着捡回的大半箱苹果,小心地走回来。“爷爷说我爱吃苹果,南方的没北方好吃,多捡一个,我就能多吃一个。”回想那一幕,冒建志眼眶发酸,“那时我才真正懂了,朱自清为什么望着父亲买橘子的背影会流泪。”
那张薄薄的车票,对冒建志而言,是《背影》中那般深沉朴素的爱;而对朱威来说,却成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小时候,朱威常随父母乘火车出游,近至银川、包头,远达北京、杭州。买不到有座票时,上车后随处找空位,餐车、卧铺、硬座都坐过。“精力旺盛,抢座位也乐此不疲。有时困了没地方睡,父亲就把我塞进行李架,自己守在旁边怕我掉下来。”
随着长大、求学、工作、成家,朱威与父母同游的时光越来越少。“后来父亲熬夜排队买票,都是为了送我上学、上班,再没一起旅行过。”他总以为将来还有的是时间,直到2014年父亲确诊癌症,从缓慢行走至卧床不起,呼吸机功率越调越大,不过两年多便离世了。
父亲走后,那些乘火车旅行的日子成了最温暖的回忆。朱威也逐渐收起玩心,推掉不必要应酬,多陪母亲打麻将,带孩子出门走走。但有些遗憾,永远无法弥补:“我再也没有父亲了。”
一纸车票,半世情书
“曾经一张火车票,带你去见想见的人”,这句话是贾爱云和老伴崔明恋爱时的真实写照。
退休前,两人都是铁路职工:贾爱云在工务段,住在石嘴山;崔明在客运段,住在银川。火车成了他们异地相聚最实惠便捷的交通工具。“一周要见三四次。虽然工务段的工作是体力活,下班后我还是会高高兴兴洗澡换衣,收拾精神去坐火车约会。”崔明回忆,“那时是慢车,来回晃几个小时,见面也说不上多少话,但现在想想,年轻人真是有使不完的劲。”他们攒下不少硬板车票,虽然后来搬家遗失了,但这段“火车情缘”一直延续至今。
几年前,贾爱云因脑出血病退,一度担心会瘫痪。崔明毅然承担所有家务,日复一日陪她做康复,一起熬过艰难时期。如今贾爱云虽未完全恢复,但已能缓慢行走、自理生活。“当年就是看上他老实可靠,半辈子过去,证明我眼光没错。”年近60的她说这话时,眼里仍满是对老伴的
依赖与爱意。
那张薄薄的车票,是贾爱云和崔明相濡以沫30多年的起点;而对中年的李琴而言,它则承载着青春里一段赤诚热烈的记忆。
时隔19年,李琴已能笑着讲起大二寒假那幕“偶像剧场景”:她和闺蜜正对票找座,忽听旁边阿姨打趣:“这小伙子追哪个小姑娘呢?”一回头,竟是当时的男友来追火车。“羞得我赶紧拉闺蜜挡在前面。”她回忆道。
这样的青春趣事不止一桩。长相清秀、气质温柔的李琴大学时追求者众。2008年毕业离校时,一位刚认识一学期的校友主动来送行。谁知火车启动瞬间,他突然跳上车,变戏法似的亮出那张郑州到银川的车票。“就带一个背包,跟着我们走了二三十个小时。我和闺蜜带的零食全被他吃完,我俩饿了一路。”李琴笑言,无论是追火车的男友,还是“突袭”送行的校友,如今回想虽觉“中二”,却也忍不住感慨:那份年轻时的纯粹与勇敢,实在可贵。
驶向故乡的月台,开往梦想的窗口
今年十一前夕,冯明伟坐了8个小时动车从成都回家。虽然飞机更快,但他仍偏爱火车——18岁上大学时是因为机票贵,如今则是因为“看着沿途风景渐渐变得熟悉,心里就觉得踏实。”
冯明伟最难忘的是2010年春运。刚工作1年的他买票晚了,没抢到北京直达银川的票,只好辗转西安,2张站票站了几十个小时才到家。“那时刚在北京落脚,工资不高,租住大杂院的一小间平房,上厕所得跑几百米。下雨下雪时屋里又潮又冷,常觉得熬不下去,就盼着过年回家。”那几年家人常劝他回来,可过完年,他还是毅然踏上北上的列车。之后10多年,他奔波于北京、上海等地,最终在成都安定下来,但无论多忙,十一或春节回家这个习惯从未改变。冯明伟说,回家时握着车票,疲惫的身心便松弛下来;离开时握着车票,又重新充满闯荡的勇气。
那张薄薄的车票,对冯明伟而言是连接远方与归途的一根红线;而对陈香来说,则意味着梦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
1996年夏天,父亲去深圳出差带回一张蓝色火车票,还有一台小霸王学习机和一条白底红花的纱裙,让9岁的陈香成了家乡小伙伴中的“头一份”。那时她住在盐池县的乡镇,去过最远的地方是县
城,乘坐最多的交通工具是摩托车。“那张火车票为我打开了一扇窗,原来有一种车能去比摩托车更远的地方,那里有我从没听过、见过的新鲜事物。”从那时起,这成了她努力学习的动力。8年后,她考上湖南的大学,终于拿到人生第一张火车票,在父母的祝福中乘列车走向远方。
见识过外面的世界,陈香又乘火车回到家乡,在父母身边工作、成家、生子,享受亲情的温暖。但每个暑假,她都会雷打不动地陪两个女儿出游,或请父母带她们出去旅行。今年暑假,大女儿跟着姥姥姥爷乘旅游专列,用了近20天游览新疆。“入疆第一天,晚上十点半女儿还兴奋地发视频说:‘妈妈你看,天还亮着!’”小女儿则跟着他们坐高铁去了洛阳,站在老君山金顶告诉她:“妈妈,真的云山雾绕!”陈香感慨,在她刚认识火车票的年纪,女儿们已能熟练刷身份证进站。时代向前,梦想与现实的距离,正一点点缩短。
记者 叶於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