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美食到创意家常

百变丸子 温暖深秋

版次:03 作者:王敏

深秋的银川,一场场秋雨带来了湿润的空气与渐浓的寒意。在这样的天气里,推开家门,一碗热腾腾的丸子粉丝汤无疑是对家人最温暖的迎接。肉汤配上丸子和夹板,吃起来美气得很。但丸子可远不止这一种做法,这颗小小的团状食物里,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与创意?

有文化的丸子

丸子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占有独特地位。据考证,中国人吃丸子的历史由来已久。传说中的丸子与秦始皇嬴政有关,这位帝王喜欢吃鱼却讨厌鱼刺,厨师为免受惩罚,将鱼刺挑出,把不成形的鱼肉剁泥制成鱼丸,这可视为丸子的雏形。

肉丸做法最早见诸文字的是北魏的《食经》,同时代的《齐民要术》也有“豉丸炙法”的记载。隋朝时期,扬州御厨为杨广创制的“葵花劖肉”,则是当下狮子头的前身。

到了宋代,寓意“福、禄、寿、喜”的四喜丸子开始流行,成为婚宴、寿宴等场合表达喜庆的必备菜肴。

丸子在全国各地发展出各具特色的品种。在肉鱼类丸子中,最著名的有鲁菜的四喜丸子、扬州的狮子头、潮汕的牛肉丸、福州的鱼丸、客家肉丸和香港的撒尿牛丸。

而素食类丸子,最常见的是遍布北方的萝卜丸子、长江流域的豆腐丸子以及华南的南瓜丸子。宁夏美食达人娟子介绍说:“在宁夏,丸子更是家常菜与宴客菜中的重要角色。本地的夹板丸子就是一道独具特色的美食,将丸子与夹板肉结合,配上粉条、木耳等食材,做成烩小吃,是当地人冬季最爱的暖心菜肴。”丸子在民俗中具有特殊的团圆和美满的象征意味。尤其在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家家户户都会制作丸子,寄托人们对家庭团聚、幸福圆满的美好理想。

多样的传统做法

丸子按食材主要可分为荤素两大类,细分则有肉丸、鱼丸、蔬菜丸子和豆腐丸子四种主要类型。不同食材、不同配方、不同制作方式带给丸子截然不同的风味和口感,极大地丰富着家庭餐桌。

娟子分享了她做肉丸子的经验:“做肉丸子,选肉很重要。肉不要太瘦,否则口感发柴不好吃。牛肉则要剁得越细越好,加入适量的肥肉可以提升丸子的嫩滑度。”

搅拌肉馅是丸子制作的关键环节。娟子强调:“搅拌肉馅的不二法门是顺着一个方向用力搅拌,直至上劲。这样做的丸子才有弹性,不易散开。”对于牛肉丸子,她建议搅打上劲时水要一点一点加,拌好的肉馅放入冰箱冷藏20分钟再烹制,效果更佳。

烹制方法上,丸子也有多种选择。常见的有油炸、水汆、蒸制等。油炸丸子外酥里嫩,水汆丸子清淡爽口,蒸制丸子原汁原味。“下丸子的水温很重要。如果是水汆丸子,水不能滚开,温热最好,用中火煮10分钟。这样丸子不易散开。”

素丸子的制作同样讲究。娟子说:“素丸子主要原料可以是萝卜、南瓜、豆腐等,搭配面粉或淀粉成型。素丸子因食材本身水分含量不同,需要调整面粉或淀粉的用量,以确保丸子既不易散又不过于扎实。”

这些创意可以尝试

传统丸子做法虽然经典,但现代家庭追求新意与变化,娟子开发了不少创意丸子菜肴,让普通食材焕发新魅力。

黑珍珠丸子是一道视觉与味觉俱佳的创意菜。娟子介绍,这道菜创意来自常吃的珍珠丸子,但用紫糯米代替白糯米。紫糯米蒸完后闪着金属般的光泽,很耀眼。“紫糯米质地坚硬,吸水性强,一定要提前数小时充分泡发吸足水再使用,这样才能确保蒸后的紫糯米是软糯成型不硬心。”这道菜不仅美观,而且紫米中富含花青素,更有益健康。

咖喱味生汆丸子粉丝汤是另一道富有创意的丸子菜肴。在传统生汆丸子的基础上,加入咖喱块,半块即可,给汤底带来异国风味。搭配粉丝、腐竹、青菜等配料,营养均衡,风味独特。娟子还分享了丸子搭配的小窍门:“丸子可以一次多做一些,冷冻保存。忙碌的工作日,取出一些自制丸子,搭配不同的蔬菜和汤底,十分钟就能端出一碗营养丰富的丸子汤,方便又美味。”

烹饪有技巧

娟子对本地丸子做法有着深入研究,她特别介绍了宁夏夹板肉烩丸子的做法。

“这道菜是宁夏的特色美食,也叫烩小吃。首先要熬制骨头汤,羊骨最佳,没有的话可用牛骨代替。骨头冷水下锅,水开打掉浮沫,放葱姜和大料,加适量粗盐,小火炖两小时。汤熬好后,按一比一的比例加水,烧开后放入葱末、姜末、胡椒粉,然后放提前炸好的丸子和夹板,再加盐调味。煮一会后加入泡软的粉条和木耳,最后倒入豆腐和青菜。所有菜都熟后,出锅前撒点香菜,喜欢的话还可以放点羊油炸的辣椒。”

丸子制作的成败往往取决于细节,娟子总结了几点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丸子下锅易散,可能是肉馅没有搅拌上劲,或者水温太高;丸子口感老硬,可能是瘦肉比例过高或煮制时间过长;丸子不入味,调味时可适量加入生抽或料酒提升风味。”

这个深秋,银川的厨房里,丸子的香气正以各种创意形式飘散。娟子说:“丸子圆滚滚的形状,本就寓意着团团圆圆。无论做法如何创新,这份美好的寓意始终是丸子深受中国人喜爱的原因。”

记者 王敏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