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6 作者:王敏




在这个充满个性化表达的时代,年轻人对宠物的爱早已超越了简单的喂养与陪伴。他们用双手将那些与宠物共度的温暖时光,转化为一件件触手可及的记忆载体——从印着爱宠照片的帆布包到定制宠物声音的手机铃声,从毛发制成的毛毡作品到爪印造型的烘焙饼干。这些充满巧思的创作,不仅是个人情感的安放之处,更成为连接人与宠物之间情感纽带的独特桥梁。
A 日常生活的诗意点缀
早晨冲咖啡时拿起印着猫咪头像的马克杯,出门时背上定制了狗狗插画的帆布包,工作间隙看到手机屏幕上宠物打哈欠的表情包——这些看似平常的物品,因为有了宠物形象的加入,变成了日常生活中最温暖的诗意点缀。
27岁的平面设计师小林为自家橘猫“肥肥”创建了一整套视觉形象系统。她将肥肥各种憨态可掬的姿态绘制成系列插画,不仅印在了自己所有的日常用品上,还制作成明信片与朋友们分享。“每天被自己设计的肥肥周边包围着,感觉它无时无刻不在陪伴着我。”小林说道。更让她感动的是,这些明信片成了连接她与远方朋友的纽带——朋友们通过明信片认识了肥肥,甚至开始期待肥肥的“新动态”。
像小林这样的年轻人不在少数。他们通过将宠物形象融入日常物品,让那些转瞬即逝的亲密时刻得以凝固在触手可及的范围内。这些看似简单的创意实践,背后是对“陪伴”这一概念的重新定义——即使物理上分离,情感仍能通过这些物品得以延续。
B 感官记忆的奇妙力量
宠物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视觉形象,还有那些独特的声音、触感,甚至是共同生活的味道。年轻人开始意识到,多感官的记忆封存往往能唤起更为鲜活的情感回忆。
音乐专业毕业生阿哲用半年时间记录下金毛犬“太阳”的各种叫声,然后将这些素材编辑成一段段独特的手机铃声。清晨的闹钟是太阳温柔的哼唧声,来电铃声是它兴奋的吠叫,而消息提示音则是它玩耍时欢快的声音。“现在即使我在外地工作,听到这些声音,就好像太阳还在身边。”阿哲说。这些声音记录不仅成为他个人的情感寄托,还让远在老家的父母感到安慰——他们也能通过这些声音,感觉太阳仍在身边。
与此同时,手工爱好者们则探索着如何将宠物掉落的毛发转化为艺术品。银川女孩漫漫用了两周时间,将爱猫“团子”换季时掉落的毛发收集起来,制作成一个栩栩如生的毛毡猫玩偶。“过程很漫长,但一针一线都充满了回忆。”漫漫说,触摸毛毡玩偶的触感,与抚摸团子时的感觉惊人相似,这种触感的还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安慰。
更有年轻人将宠物互动延伸到味觉领域。烘焙爱好者小麦根据爱犬“八宝”的爪印制作了专门的饼干模具,每次朋友来访,她都会端出这些爪爪造型饼干,分享她与八宝的故事。“咬下饼干的瞬间,甜蜜的不仅是味蕾,还有那些与八宝共度的时光。”
C 制作即是另一种形式的陪伴
制作宠物周边的过程,往往与最终成品一样珍贵。那些专注于创作的时光,本身就成为人与宠物之间独特的互动方式,创造出双重意义上的陪伴——既在制作与宠物相关的物品,又同时在宠物的陪伴下完成这一创作行为。
自由撰稿人周周每次写作时,她的狸花猫“墨墨”总喜欢趴在电脑旁。有一天,墨墨在键盘上走过,留下了一串乱码,周周却从中获得了灵感——她将这段“墨墨创作”的文字截屏,然后制作成了一系列文创胶带。“现在,每次使用这些胶带,都会想起墨墨‘帮助’我写作的可爱模样。”
这种将宠物无意识行为转化为创意素材的做法,在年轻人中颇为流行。有人将猫咪在画布上踩过的脚印装裱起来,有人将狗狗啃咬过的玩具碎片嵌入相框,还有人将鸟儿掉落的羽毛收集制成装饰画。这些创作不再追求完美无瑕,而是珍视那些自然、偶然甚至略带瑕疵的瞬间,因为它们最真实地记录了与宠物相处的日常。
D 超越时间的情感延续
当离别不可避免地来临,这些亲手制作的宠物周边,便成为承载记忆与情感的温柔容器,帮助主人们度过失去伙伴的悲伤时期。
李悦的仓鼠布丁去世后,她将布丁生前最爱待的小窝和跑轮制作成了一个微缩景观盒。在透明的玻璃罩子里,布丁的小世界被完整保留——里面有它啃过的小木屋、玩过的铃铛,还有李悦为它拍摄的照片。“这样我就能时常‘探望’它的小家了。”她说这个制作过程,是她与布丁告别的仪式,也是将悲伤转化为永恒纪念的情感疗愈。
在各大社交平台上,许多年轻人分享着他们如何通过创意方式纪念逝去的宠物。有人将爱宠的骨灰融入玻璃工艺品,制作成可佩戴的吊坠;有人用宠物生前最爱的毯子改造成玩偶;还有人将数千张宠物照片和视频编辑成一部微电影。这些创作行为,不仅是个人情感的宣泄与安抚,更是一种将有限生命转化为无限记忆的尝试——通过赋予无形记忆以有形载体,让爱得以跨越生死的界限。
从将宠物形象融入日常用品,到多感官记忆的创意封存;从制作过程中的温情陪伴,到跨越生命界限的情感延续——年轻人正用他们独特的方式,重新定义着与宠物之间的关系。这些看似简单的创意实践,背后是对生命短暂性的温柔抵抗,也是对美好记忆的执着留存。
记者 王敏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