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二道沟 与古老岩画对话

版次:12 作者:吴璇

10月7日,深秋的晨光漫过山脊,灵武市作家协会组织十余位作家,来到灵武市临河镇二道沟岩画,展开一场与千年岩画对话的文化采风之旅。

01 散落在山间的“时光密码本”

深秋的沟谷干燥而开阔,秋风掠过耳畔,带着山野特有的凉意。因去年暴雨冲毁山路,车辆行至泽沟路段三公里处无法继续前行。众人只能徒步艰难前行。队伍沿着被水冲蚀的路径缓行,大家的目光不时掠过两侧的山岩,试图捕捉那些藏在岁月里的印记。

据了解,二道沟岩画与贺兰山岩画多刻于悬崖石壁的特点不同,主要凿刻在河沟约1.5公里两岸山坡裸露的山岩上。这些岩石质地坚硬不易风化,石面大小差异极大,小的长仅十多厘米,大的能长达两三米,表面因长期日晒雨淋呈现出黝黑或深褐色,与周围黄土色丘陵形成鲜明对比,远远望去如同散落在山间的“时光密码本”。

岩画集中在二道沟约3平方公里范围内,值得一提的是,它与三道沟新石器遗址、水洞沟遗址连成了约5平方公里的文化遗存带。仅2005年的普查便发现约300组岩画,其中包含971幅组合图案和48幅单体图案,规模与密度令人惊叹。作家们放缓脚步,想象着数千年前这里水草丰茂、湖泊荡漾的景象。

02 从“花石头”到文化地标

午后的阳光愈发柔和,采风队伍在一处平缓的山坡稍作休整,不远处几块深色岩石静卧在草丛中。

据了解,二道沟岩画的发现颇具戏剧性。1983年,灵武市文管所专家听闻村民提及当地有“花石头”,石头上有奇特的花纹,随即前往考察,最终鉴定这些花纹是远古先民所刻的岩画。当时带领专家寻找岩画的是村民吕元安,他儿时放羊时,就常躺在这些“花石头”上休息,对每一块有图案的石头都格外熟悉。后来在1998年,又有专家循着“花石头”的线索深入考察,在小山沟发现了15幅独石岩画,含80多个个体图像。

对二道沟村而言,这些岩画早已是村子的“标志与灵魂”。原本普通的山沟村落,因岩画成为广为人知的特色文旅地,许多游客专程赶来,甚至背着帐篷在沟内住宿,只为近距离感受这份远古气息。2004年,宁夏岩画研究院及中国岩画研究所专家对岩画开展专项调研后,其知名度进一步提升,更让人们了解了这些石头的文化价值。

03 古人精神世界的写照

一路走来,作家们终于在山坡深处见到了多幅岩画真容。一块黝黑的岩石上,简单遒劲的线条勾勒出几只奔跑的羊,旁边另一块岩石上,马的造型栩栩如生,连尾巴根的扁圆、中部的蓬松都刻画得惟妙惟肖。作家们纷纷驻足细观。

据考证,二道沟岩画最早诞生于5000~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历经匈奴、鲜卑、党项等民族在此生息发展,这些岩画见证了北方游牧文明的更迭。它区别于贺兰山岩画的悬崖载体与中卫香山岩画的风格,形成了“灵武岩画”独有的文化标识。这些岩画内容丰富,涵盖人物像、动物图、狩猎图、驯养图等多种类型,笔法简洁,造型粗犷,兼具写实与抽象之美。

有一幅被称作“百兽图”的岩画尤为特别,石面上刻着马、鹿、鸟等多种动物造型,图案清晰,雕刻工艺精巧,透着“欣欣向荣”的气息。还有一幅狩猎图中,猎人引弓围猎,野牛扬角冲刺,情节生动有趣,顶部的云纹图案更添想象空间。“这些岩画里的动物形象变化,藏着古人观察自然的独特视角,不只是艺术创作,更是他们精神世界的写照。”一位作家感慨道。

04 守护好这些“无字史书”

夕阳西下,作家们话题从岩画本身转向了守护现状。据了解,这些珍贵遗产曾经面临着多重威胁:早年,有些岩画被村民挖走垫地基、砌墙,后来有不法分子用电锯锯下表面盗走,此外加上岁月侵蚀,不少图案已逐渐风化模糊。

欣慰的是,对岩画的保护也在不断进行。专业力量的介入给岩画保护注入了底气。2004年8月,宁夏岩画研究院联合中国岩画研究所的10位专家,完成了对二道沟岩画的专项调研,系统摸清了其分布、数量与保存状况,为后续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2014年,村民吕元安从外地返乡后,与妻子花了整整一个月,走遍二道沟的山梁沟壑,共找到106块完整岩画。之后他雇了几个人,加上他和妻子,默默看守,用最质朴的方式守护着这些“心头宝”。

对文物本体的保护之外,当地还探索出“文旅融合”的保护路径,依托岩画资源发展民宿、民俗馆等项目,形成“看岩画、住民宿、吃特色菜”的特色线路,让村民从“忽视”转为“主动守护”,构建起“保护—发展—再保护”的良性循环。

采风结束时,作家们感慨:这些岩画是刻在石头上的百科全书,今后我们要创作更多以岩画为题材的文学作品,用文字“唤醒”它们。未来,随着多方力量的合力守护,这些“无字史书”必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夺目的光彩。

记者 吴璇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采风作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