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4 作者:南方日报
新一轮巴以冲突延宕两年,造成巴以双方特别是巴方大量人员伤亡,加沙人道灾难日益加深。近期,在多方斡旋下,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就加沙停火事宜取得突破。当地时间10月9日中午12时,加沙停火第一阶段协议正式生效。
专家指出,冲突双方达成停火协议可被视为一项积极进展。不过,这份由美国提出的加沙停火协议,在后续阶段的落实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难点,或意味着加沙地区距离真正实现和平仍有距离。
A 多方努力促成停火
美国总统特朗普此前提出关于结束加沙冲突的“全面解决方案”,即所谓“20点计划”。在此背景下,以色列和哈马斯代表团日前赴埃及北部城市沙姆沙伊赫,举行新一轮加沙停火协议的间接会谈。
当地时间10月8日,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最先宣布了加沙停火第一阶段协议达成的消息。随后,埃及、卡塔尔等斡旋方于10月9日凌晨宣布,新一轮加沙停火谈判已就停火协议第一阶段所有条款和实施机制达成协议,哈马斯、以色列总理府各自发布声明,证实协议达成。10月9日12时,加沙停火第一阶段协议正式生效。
“第一阶段停火协议的达成来之不易,具有积极意义。”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丁隆表示,协议能够签署,说明以色列和哈马斯在谈判中都作出了妥协。
据相关媒体报道,该协议包括立即开放加沙地带5个过境点、允许人道主义援助物资进入加沙、调整以军加沙撤军路线图、在第一阶段释放20名活着的以方被扣押人员。
复旦大学中东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孙德刚表示,协议之所以能够达成,是各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孙德刚注意到,美国中东问题特使威特科夫和特朗普的女婿库什纳近期都前往沙姆沙伊赫,参与新一轮加沙停火谈判,说明美方推动力度较大。
媒体报道,除美国代表团外,卡塔尔和土耳其的代表团也加入了日前开展的新一轮加沙停火谈判。有分析称,美国代表团的出现有助于让强势的以色列作出一定让步,卡塔尔、土耳其代表团的加入则有利于向哈马斯施加压力。
谈判期间,哈马斯首席代表、哈马斯高级官员哈利勒·哈亚在以色列袭击卡塔尔之后首次现身,被解读为哈马斯方面释放积极信号。另据报道,巴勒斯坦伊斯兰圣战组织(杰哈德)和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阵线的代表,也应哈马斯要求加入了沙姆沙伊赫的谈判小组。孙德刚表示,这说明各方都在积极促成此次停火协议的达成。
B 后续计划仍存变数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加沙停火第一阶段协议达成后发表声明称,欢迎相关方就加沙地带停火和释放被扣押人员达成协议,并敦促有关各方全面遵守协议条款。
哈马斯和以色列曾在2023年11月和2025年1月分别达成过停火协议,并于停火期间释放了一些遭双方扣押的人员,但最终都未能避免冲突再起。此次签订的停火协议效力如何?能否引导加沙地区实现持久和平?
对此,丁隆表示,短期来看对停火持谨慎乐观态度,“这份协议的内容主要包括一些技术性条款,例如释放人质和以军停火,这些条款是很容易被衡量的,也就是说,只要达成协议就不会出现特别大的波折”。
孙德刚则注意到,哈马斯在10月9日发表的声明中称,哈马斯与巴勒斯坦各抵抗组织在谈判中就“确保以色列全面撤军”事项达成一致。但从以色列方面表态来看,其只答应在双方交换被扣押人员时采取临时性撤军,至今没有对是否永久撤军、是否同意永久停火进行表态。这为今后产生矛盾留下了潜在隐患。
受访专家均表示,当前各方围绕加沙停火第一阶段协议内容分歧不大,但后续阶段存在诸多难解矛盾,或将成为难啃的“硬骨头”。这可能给加沙地带实现最终和平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10月4日表示,在美方所提出的“20点计划”第二阶段,哈马斯将“被解除武装”、加沙地带将实现“非军事化”。他威胁称,这一点要么通过外交途径、即根据“20点计划”实现,要么通过以方军事手段实现。他已告诉美方,不论难易,这一点都要实现。
对此,丁隆指出,哈马斯自成立以来,“为抵抗而生”的宗旨从未变过。预计哈马斯不会接受“解除武装”的要求,而以色列也难以从根本上消灭哈马斯。这就让“20点计划”后续阶段的实施出现矛盾。
丁隆认为,以色列和哈马斯在第一阶段停火协议中能够“各取所需”:以色列实现了释放被扣押人员的长期诉求,哈马斯从以色列对加沙地带的围剿中获得“喘息之机”。然而双方的核心诉求,即以色列希望消灭哈马斯,和哈马斯期望再度崛起之间的矛盾,仍无法调和。
C 巴以冲突没有赢家
新一轮巴以冲突已持续超过两年,死亡和伤痛仍笼罩着加沙。据加沙地带卫生部门10月7日发布的数据,以色列在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造成67173名巴勒斯坦人死亡,其中包括20179名儿童、10427名妇女、4813名老年人。这意味着,加沙战前约3%的人口已死于战火,平均每一小时就有一名儿童在以军行动中丧生。
以色列近期不仅在加沙地带展开军事行动,还将战火蔓延至黎巴嫩、叙利亚、伊朗和卡塔尔等国。9月9日,以色列空袭卡塔尔首都多哈,而当时哈马斯谈判代表团正在多哈讨论美国提出的加沙停火方案。卡塔尔是以色列与哈马斯间接谈判的主要斡旋方,当事国在斡旋国遭另一方袭击,被舆论称为“史无前例”。“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无论是哈马斯还是以色列都不是赢家。冲突让双方两败俱伤,以色列也面临建国以来最大范围的国际孤立。”丁隆说。
随着巴以冲突持续,全球多国掀起反对以色列的抗议浪潮,同时掀起的还有对巴勒斯坦国的“承认潮”。近日,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10余个西方国家在联合国大会期间宣布,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使得承认巴勒斯坦国的联合国会员国增至157个,占比超过八成。
“这股‘承认潮’虽然难以改变巴以现实,但在道义与政治层面为巴勒斯坦建国奠定了基础。”丁隆说,经过两年的冲突,巴以之间的互信几乎荡然无存,“两国方案”的落实面临更大挑战,加沙问题的解决也比以往更加困难。
10月9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回答有关加沙局势问题时表示,中方希望尽早实现加沙的永久全面停火,有效缓解人道危机,缓和地区紧张局势。中方主张坚持“巴人治巴”的原则,推动落实“两国方案”,愿同国际社会一道,为早日全面公正持久解决巴勒斯坦问题,推动中东地区实现和平稳定作出不懈努力。
■延伸
如何看待加沙停火第一阶段协议
巴以冲突已经持续两年,造成严重人员伤亡。据巴勒斯坦加沙地带卫生部门统计,过去两年,以色列在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已造成超6.7万巴勒斯坦人死亡、逾16.9万人受伤。联合国有关机构发布报告显示,到9月底,加沙地带有逾64万人在粮食安全方面处于最严重的“灾难”阶段,114万人处于次一级的“紧急”阶段,另有39.6万人处于“危机”阶段。一定意义上说,加沙已经变成“地狱之城”,人道主义危机不断恶化。在这种局面下,任何有利于停火止战、解决人道主义危机的行动都应该被鼓励。正是基于此,国际社会普遍对加沙停火第一阶段协议达成表示欢迎,也充分肯定有关国家为此作出的外交努力。
根据各方初步披露的信息,加沙停火第一阶段协议内容主要包括:全部20名仍被哈马斯关押的人质将在未来几日内被释放,2023年10月7日后被关押超过两年的数千名巴勒斯坦被拘留者将得到释放,立即开放加沙地带5个过境点,允许人道主义援助物资进入加沙,以色列军队则将撤至“商定的界线”。有消息称,被扣押人员或将于10月10日或11日获释。协议的达成是巴以冲突两年后的一个重要突破,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如果双方能够严格执行协议,直接利好至少有三个:一是推动人员交换,使许多家庭得以团聚;二是缓解加沙地带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为当地民众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三是为下一阶段谈判营造积极氛围,有助于双方在更广泛的问题上进行深入讨论和协商,为恢复和平创造条件。
同时也要看到,协议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和不确定性。一方面,协议并未解决核心问题,尽管协议中包含了在押人员释放和以色列撤军,但未具体提及哈马斯是否会解除武装、是否参与加沙治理等巴以和平的核心问题。也就是说,协议只是暂时缓解了以色列与哈马斯的冲突,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双方的矛盾。另一方面,协议很多内容并不清晰,尽管美国总统特朗普表示美国“不会允许”以色列在人质获释后继续在加沙进行大规模军事行动,但以色列仍有可能抓住其中漏洞,继续在加沙驻军,并随时找借口重新发起军事行动。哈马斯呼吁各担保国(美国、埃及、卡塔尔和土耳其)以及阿拉伯、伊斯兰和国际社会各方,确保以色列“毫不拖延、毫不规避地全面落实协议内容”,也反映出双方的高度不信任。
巴勒斯坦问题始终是中东问题的核心。只有还巴勒斯坦人民以公道,全面落实“两国方案”,才能彻底走出巴以冲突的恶性循环,实现中东地区的持久和平。“两国方案”的核心在于实现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作为两个主权国家和平共存。国际社会普遍认为,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唯一出路是落实“两国方案”,即建立以1967年边界为基础、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享有完全主权的独立的巴勒斯坦国。但遗憾的是,特朗普提出的“20点计划”作为协议基础,不仅将哈马斯和巴民族权力机构排除在加沙治理之外,更只字未提“两国方案”,实质是试图构建由西方主导的共管格局。这种漠视巴勒斯坦核心诉求的安排,意味着巴以和平之路任重道远,协议在执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只要以色列仍拒绝承认巴勒斯坦国的合法地位,只要“两国方案”始终停留在纸面上,加沙的每一次停火都只能是“暂时”。
加沙停火第一阶段协议的达成,让饱受战乱之苦的加沙民众“集体松了一口气”,但离实现真正的和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真正落实“两国方案”,早日全面公正持久解决巴勒斯坦问题,推动中东地区实现长久和平稳定。
据《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