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5 作者:王敏


对于许多生活在城市的人来说,“家乡”是一个熟悉到近乎模糊的概念。然而,对于银川媒体人师杰而言,家乡宁夏却是一片永远探索不尽的广袤地图。他的旅行,不是奔向远方的名胜古迹,而是向内行走,深入宁夏的肌理,在那些被地图忽略的角落,寻找故土隐藏的脉搏与呼吸。
01
踏上探路之旅
对于探寻家乡之美的这份执着,源于童年那片广袤沙漠赐予他的最初启蒙。“童年时,村庄后方那片广袤沙漠是我的秘密乐园。”师杰回忆道,眼中闪着光,“沙丘间散落的小湖泊,藏着抓刺猬、追沙虎的野趣,掏鸟蛋、戏湖水的时光,成了我对‘探险’最初的向往。”这颗种子深埋于心,静待萌发。
成年后的师杰,将这份对陌生之地的好奇,内化为一种生活习惯。一有空,他便驱车深入宁夏的腹地,而媒体人的职业本能,让他习惯用镜头记录沿途风光。起初,这只是个人趣味的满足,直到身边朋友的频繁询问,让他意识到,共鸣远比他想象中要广泛。“当身边人频繁来打听路线,我才发觉,许多人与我一样怀揣着对自然的热忱。于是,我开始在社交账号分享探路视频,没想到竟收获了无数共鸣。”师杰说。
他的镜头,开始有意识地对准那些主流旅游指南之外的世界。在师杰看来,小众路线从不只意味着“隐秘”,更在于“独特”与“不可复制”。他兴致勃勃地介绍起自己的发现:“盐池县的月儿泉村与苦水村就藏在公路旁,却有着令人惊叹的景致:月儿泉村像是在沙漠上的一抹翠绿长廊,苦水村则如镶嵌在戈壁中的几颗蓝宝石,这份独特让它们成为我心中的小众宝藏。”
他的描述充满画面感,仿佛正将一幅珍藏的画卷徐徐展开。不仅如此,那些承载着时光印记的废墟,同样让他着迷。“马家滩、大水坑的废弃建筑与厂区,也藏着别样的吸引力。走近那些斑驳的墙体,仿佛能触摸到正在远去的历史,这种厚重感,是名山大川难以给予的。”师杰说。
02
不期而遇的惊喜
探路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它的“不确定性”。在师杰的故事里,许多极致的美景,都源于一场“不期而遇”。
他生动地讲述了今年夏天的一次奇遇:“在鄂托克旗,欣赏完草原天路后,我心血来潮向北驱车,循着一条土路前行,竟意外撞见一片湖水——在草原与沙漠交织的地带,这片水域显得格外珍贵。更奇妙的是,湖边还有三处水源。”他将这份偶然获得的惊喜分享到网络,评论区瞬间沸腾,“大家不仅追问路线,还为水源的由来热烈讨论,这份共鸣让我格外触动。”
当然,探路并非一帆风顺,迷路、陷车是常事,但正是这份“不确定性”,让每一次出发都充满期待。然而,比风景本身更让他坚定的,是探路行为背后所承载的深层价值。他看到了个人爱好与更广阔的社会需求之间的连接点。
“在全域旅游发展的当下,我们渴望寻找小众风景,这些地方也渴望被更多人看见。”他提到了一个关键人物,“就像盐池县月儿泉村的驻村书记马鑫,看到我的视频后主动邀请我去打卡宣传,他们为家乡奔走的热情,让我明白我的爱好不仅能满足自己,更能为地方发展出一份力,这份价值感,成了我坚持的动力。”
03
寻找身边的宝藏美景
师杰的探路过程,总在“失望”与“惊喜”间切换,而后者往往在不经意间降临。他分享了另一个令人感慨的瞬间:“今年夏天从盐池县返程时,我偶然路过大马线,公路两侧的茫茫草原让我恍惚——从未想过宁夏的沙漠边缘,竟藏着这样一片绿洲。”他随手拍下的视频,在评论区激起了层层涟漪,满是网友对家乡美景的赞叹。最打动他的,是一位网友的留言:“家就住在这片草原旁,竟没发现家门口这么美。”
这句话,道出了许多人共同的生活状态。师杰感慨道:“原来,我们总在追寻远方的诗意,却常常忽略了身边的风景。就像银川人每天被水环绕的惬意,恰是别人眼中满满的羡慕。”他的工作,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一面镜子,映照出被日常琐碎所遮蔽的故乡之美。“这些年的探路与社交互动,让我重新认识了家乡——越深入了解,越觉得宁夏处处是宝藏,也越为自己是宁夏人而自豪。”师杰说。
他的故事清晰地揭示:旅行的意义未必只在于空间上,视角的转换与情感的深度投入同样重要。当你带着好奇与热爱去审视脚下这片土地时,熟悉之处亦能生出新的诗意。
记者手记
发现宁夏更多的“诗与远方”
师杰的脚步从未停歇。他知道,在家乡的褶皱里,还隐藏着更多未知的美好。他的探路,已从个人的童年野趣,成长为一种连接人与地、唤醒乡土认同的自觉行动。他不仅是在寻找风景,更是在为故乡绘制一幅充满温度与细节的、动态的人文地图。
他的故事向我们发出邀请:或许,我们都可以试着成为自己家乡的“探路者”,用全新的眼光,去重新打量那些我们自以为熟悉的一切。因为,最深沉的旅行,始于对脚下土地最深沉的眷恋。这份热爱,仍在师杰心中燃烧,他也期待着能有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与他一同踏上新的探险路,在宁夏,在这片生养我们的土地上,发现更多身边的“诗与远方”。
记者 王敏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